观隋朝吟

始谋当日已非臧,又更相承或自戕。

蝼蚁人民贪土地,泥沙金帛悦姬姜。

征辽意思縻荒服,泛汴情怀厌未央。

三十六年都扫地,不然天下未归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当初的计划就已经不妥当,后来又相互影响,甚至自相残杀。
百姓如蝼蚁般贪婪土地,金银财宝只为取悦妃子姬姜。
出兵征讨辽国的意图,只是想控制边远地区,但心中对繁华的汴京已生厌倦。
经历了三十六年的战乱,一切几乎化为乌有,否则天下不会落入唐朝之手。

注释

始谋:最初的计划。
非臧:不妥当。
相承:相互影响。
自戕:自相残杀。
蝼蚁人民:比喻卑微的百姓。
贪土地:贪婪土地。
泥沙金帛:比喻金银财宝。
悦姬姜:取悦妃子姬姜。
征辽:出兵征讨辽国。
縻荒服:控制边远地区。
泛汴:对汴京的思绪。
情怀厌未央:厌倦了繁华。
三十六年:历经多年。
都扫地:一切归于零。
未归唐:没有落入唐朝。

鉴赏

这首诗《观隋朝吟》是宋代学者邵雍所作,通过对隋朝历史的反思,诗人揭示了隋朝灭亡的原因。首句“始谋当日已非臧”指出隋朝开国之初的决策就存在问题,接下来“又更相承或自戕”暗示了内部矛盾和皇室自相残杀的混乱局面。诗人批评了隋炀帝贪图土地和财富,如“蝼蚁人民贪土地,泥沙金帛悦姬姜”,这导致了民心离散。

“征辽意思縻荒服”描述了隋炀帝穷兵黩武,远征辽东,耗费国力;“泛汴情怀厌未央”则表达了他对隋炀帝奢侈无度,沉迷于宫廷生活的不满。“三十六年都扫地”暗指隋朝短命,仅存在三十六年便覆灭;最后以“不然天下未归唐”总结,若非如此迅速败亡,恐怕天下还不易落入唐朝之手。

整首诗通过描绘隋朝的兴衰,寓言式地警示后世君主勿蹈覆辙,要吸取教训,关注民生,以免重蹈隋朝的悲剧。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观棋小吟

谁言博弈尚优游,利害相磨未始休。

初得手时宜顾望,合行权处莫迟留。

二年乃正三监罪,七日能尸两观囚。

天下太平无一事,南阳高卧更何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观嬴秦吟

轰轰七国正争筹,利害相磨未便休。

比至一雄心底定,其如四海血横流。

三千宾客方成梦,百二山河又变秋。

谩说罢侯能置守,赵高元不是封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过比干墓

精诚皎于日,发出为忠辞。

方寸已尽破,独夫犹不知。

高坟临大道,老木无柔枝。

千古存遗像,翻为谄子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过永济桥二首(其二)

一水一溪门,溪门云复屯。

珍禽啭乔木,幽鹿走荒榛。

雨脚拖平地,稻畦扶远村。

高城半颓缺,兴废事休论。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