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送给道士谢怀英的一首送别诗。诗人以送别为契机,表达了对友人回归庐山修行生活的深深祝愿和对道家清修生活的向往。首句“场屋收馀策”暗示了友人即将离开尘世的喧嚣,回到书斋或科举考场之外的生活;“匡庐寄一瓢”则点出友人将隐居在庐山,过着简朴的生活,仅凭一瓢饮水自给自足。
“款门如有欲,委币辄难招”描绘了庐山生活的宁静与清寂,即使有人来访,也因道心坚定而难以轻易被打扰。接下来,“菜甲留终夕,蒲团共小桥”进一步描绘了友人在山中与自然为伴,夜晚围炉品蔬,白天静坐蒲团,度过简单而宁静的日子,小桥流水更增添了清幽的氛围。
最后两句“崆峒他日问,应记说神霄”,诗人想象将来有机会与友人在道教圣地崆峒山相遇时,希望对方能忆起在庐山修行的日子,并分享那些超凡入圣的道家体验。“神霄”暗指道教的神仙境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追求仙道的深深祝福。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描绘庐山生活的细节,展现了对友人超脱世俗、追求道义的赞赏和对道家精神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