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叙上人归上党

太行关路战尘收,白日思乡别沃州。

薄暮焚香临野烧,清晨漱齿涉寒流。

溪边残垒空云木,山上孤城对驿楼。

此去寂寥寻旧迹,苍苔满径竹斋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战争结束后的太行关路上,阳光下怀念故乡离开沃州。
傍晚时分焚烧香火面对野外篝火,清晨起来漱口走过寒冷的溪流。
溪边只剩残破的营垒,树木围绕;山上孤独的城池对着远处的驿站楼阁。
这次离去将孤独地寻找旧日遗迹,小径上青苔覆盖,竹斋迎来秋天的凉意。

注释

战尘:战争留下的尘土。
思乡:思念家乡。
沃州:地名,可能指诗人故乡。
薄暮:傍晚。
焚香:点燃香火。
野烧:野外篝火。
清晨:早晨。
漱齿:刷牙。
寒流:冰冷的溪流。
残垒:废弃的军营壁垒。
空云木:树木环绕的空旷地带。
孤城:孤立的城池。
对驿楼:与远处的驿站相对。
寂寥:寂静、孤独。
旧迹:过去的遗迹。
苍苔:青苔。
竹斋:竹制的小屋。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太行关路上与友人告别的情景。"战尘收"表明战争的尘埃已经平息,环境变得宁静。"白日思乡别沃州"则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不舍。

接下来的两句"薄暮焚香临野烧,清晨漱齿涉寒流"写出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情形。薄暮时分,在田野中焚香以净化心境;清晨起来,漱口于寒冷的溪水中,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

"溪边残垒空云木,山上孤城对驿楼"这一联写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织的情景。溪旁的残垒与空寂的云木相映衬,山上的孤独城堡对望着驿站的楼阁,都透露出一份静谧而又略带哀伤的情感。

最后两句"此去寂寥寻旧迹,苍苔满径竹斋秋"表达了诗人继续前行,在寂寞中寻觅往昔足迹的决心。道路上覆盖着苍苔,而竹林中的斋室在秋天显得尤为清幽,这一切都预示着诗人对过往记忆的珍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以及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故土的无尽思念。

收录诗词(102)

刘沧(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 字:蕴灵
  • 籍贯:汶阳(今山东宁阳)

相关古诗词

送友人下第东归

漠漠杨花灞岸飞,几回倾酒话东归。

九衢春尽生乡梦,千里尘多满客衣。

流水雨馀芳草合,空山月晚白云微。

金门自有西来约,莫待萤光照竹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友人下第归吴

共惜年华未立名,路岐终日轸羁情。

青春半是往来尽,白发多因离别生。

楚岸帆开云树映,吴门月上水烟清。

东归自有故山约,花落石床苔藓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友人罢举赴蓟门从事

人生行止在知己,远佐诸侯重所依。

绿绶便当身是贵,青霄休怨志相违。

晚云辽水疏残雨,寒角边城怨落晖。

此去黄金台上客,相思应羡雁南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送友人游蜀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青萝拂水花流影,翠霭隔岩猿有声。

日出空江分远浪,鸟归高木认孤城。

心期万里无劳倦,古石苍苔峡路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