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其一)

方春不种兰,终岁无自佩。

良田弗加芟,徒稚亦无岁。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安坐饥怨天,此理果谁在。

形式: 古风

翻译

春天不种植兰花,整年都没有自佩的收获。
肥沃的土地如果不除草,即使幼苗也无法生长。
白白浪费了雨露的恩惠,日夜滋养着杂草。
坐着抱怨饥饿,这道理究竟在何处呢?

注释

方春:春季。
兰:兰花。
岁:年。
自佩:自己种植的收获。
良田:肥沃的土地。
弗加芟:不进行除草。
徒:只。
稚:幼苗。
空令:白白让。
雨露恩:雨露的恩惠。
蒿艾:杂草。
安坐:坐着。
饥:饥饿。
怨天:抱怨上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名为《杂诗(其一)》。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和不满。

“方春不种兰,终岁无自佩。” 这两句通过春天不种兰花而导致一年四季都无法自己佩戴花来比喻诗人的处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满与哀怨。兰花在古代象征着高洁和文雅,而“终岁无自佩”则表明了诗人对自身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可的感慨。

“良田弗加芟,徒稚亦无岁。”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困境。良田不加以农作物比喻本应获得回报的事业或才华,而“徒稚亦无岁”则暗示着诗人年轻有为却始终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价值实现。

“空令雨露恩,日夕被蒿艾。” 这两句抒发了对自然恩赐与个人命运之间不平等的感慨。诗人感受到雨露之恩,却只能每天被野草(蒿艾)所包围,这里的“雨露恩”和“蒿艾”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的困顿处境。

“安坐饥怨天,此理果谁在。”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对天命的不满与质疑。诗人因贫穷而饥饿,对天道产生了怨恨,最后的问题“此理果谁在”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公平性的强烈质疑和无奈。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个人命运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对于个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社会不公以及个人的悲凉境遇的深刻感慨。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杂诗(其三)

毵毵晚春树,上下聚百虫。

不有口似趸,则生尾如蜂。

设不二者然,亦徒生无庸。

清阴不可居,岁晚还秋风。

形式: 古风

杂诗效孙莘老(其一)

鱼虾无所能,动辄困人得。

蛟鲸能则乖,覆舟取人食。

龟鳖能谓殊,刳剥同一剧。

龙不入网罗,亦不为人识。

形式: 古风

次韵介父冬日

客梦愁生枕,鸡号喜向晨。

朔风能动地,短日更随人。

宫柳看埋冻,江梅想漏春。

淹留归未得,尘土暗乌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介甫集禧池上咏鹅

池上溶溶浮暖日,野鹅无数自相于。

谋生迹与风波密,择地心将网弋疏。

毛羽鲜明疑振鹭,声鸣和好似关雎。

应怜豢养轻身者,只直羲之数纸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