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郊再用韵赋三解(其八)

午香一缕篆烟收,攲枕方床此景悠。

便觉梦寻桃叶渡,不知身在菊花洲。

簿书堆里挨排日,砧杵声中断送秋。

坏户蛰虫犹识候,人生知觉似渠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午后的香气随着篆刻的烟雾渐渐消散,我斜倚在方床上,这景色悠然自得。
仿佛梦境中寻找桃叶渡口,却不知自己其实身处菊花盛开的洲渚。
每日在文书堆中度过,听着砧板和捣衣棒的声音,秋天就这样悄悄溜走。
破旧门户里的虫儿尚能感知时节变换,相比之下,人的情感知觉是否也是如此呢?

注释

午香:午后的香气。
篆烟:篆刻形状的烟雾。
攲枕:斜倚枕头。
方床:方形床铺。
悠:悠闲。
梦寻:在梦中寻找。
桃叶渡:古代地名,传说为王献之与桃叶的爱情故事发生地。
菊花洲:泛指有菊花盛开的地方。
簿书:文书、账册。
挨排日:度过一天又一天。
砧杵:捣衣石和捣衣棒。
断送秋:标志着秋天的结束。
坏户:破旧的门户。
蛰虫:冬眠的昆虫。
识候:感知季节变化。
知觉:情感或意识的感知。
渠:它,这里指代虫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悠闲自得的午后景象。开篇"午香一缕篆烟收,攲枕方床此景悠",通过午间的香气和袅袅升腾的烟雾,传达出一种宁静与舒适的氛围,诗人躺在床上,感受着这份悠长的时光。

接着"便觉梦寻桃叶渡,不知身在菊花洲"一句,则是说诗人在这种安逸中,不知不觉地沉入了梦乡,或许是在追寻那传说中的桃花源,而现实中的身体却仍旧停留在这片菊花盛开的土地上。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逃离现实、追求理想世界的心境。

"簿书堆里挨排日,砧杵声中断送秋"一段,写出了诗人在书籍和劳作之间穿插的生活状态。"簿书堆里"表明了诗人的阅读之余,也会有闲暇时光,而"砧杵声中断送秋"则透露出即便是在这样的安逸生活中,时间依旧在流逝,秋天也随着劳作的声音渐行渐远。

最后"坏户蛰虫犹识候,人生知觉似渠不"一句,则是说即使破败的门户旁边的小昆虫还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而人的生命却如同细小的河流,不断地在流逝中失去知觉。这里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易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以其柔和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既有物质享受又不忘精神追求的人生状态,同时也流露出对于时光易逝、生命脆弱的深刻体会。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其九)

窗草池莲乐意连,一帆直到太虚前。

拈来瓦砾无非道,触处鸢鱼共此天。

鹑固珍羞元是鼠,蜣虽秽物却为蝉。

神奇臭腐相更禅,妙理谁知所以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郊再用韵赋三解(其六)

水聚山环旺气连,荣华富贵各搀前。

劫从无始认为我,数到有终还是天。

晓月园林空唳鹤,晚风亭树谩鸣蝉。

寄言世上耽迷者,所美当知非美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郊偶赋

聊驱小队出郊圻,天遣凉风却午曦。

雨脚似披千疋练,山容如障数层帷。

并岸低畴苗颔长,近坡高陇稻头垂。

因他景物思吾土,还是黄鸡白酒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古剑

何年神物为堙幽,时见虹光射斗牛。

出匣试来霜刃暗,倚天立处土花浮。

鸊膏新淬冰泉洁,锦带横悬鬼魅愁。

不是张华能博物,黄尘满眼欲何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