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舞石镜

庐峰开石镜,人说舞山鸡。

物象纤舞隐,禽情秖自迷。

景当烟雾歇,心喜锦翎齐。

宛转乌呈彩,婆娑凤欲栖。

何言资羽族,在地得天倪。

应笑翰音者,终朝饮败醯。

形式: 排律 押[齐]韵

翻译

庐山之巅有石镜,人们传说有山鸡起舞。
万物景象如轻舞隐藏,禽鸟之情只让人迷惑。
雾气散去景色显现,我心欢喜见群鸟展翅齐飞。
乌鸦婉转显华彩,凤凰婆娑似欲栖息。
它们怎能料到,身处大地却能展现天工之美。
应笑那些只会空谈的人,整天沉迷于错误的言论。

注释

庐峰:庐山之巅。
石镜:像镜子一样的石头。
舞山鸡:传说中的山鸡起舞。
物象纤舞:细致入微的舞动景象。
禽情秖自迷:禽鸟的情感让人难以捉摸。
锦翎:华丽的羽毛。
齐:整齐。
宛转乌:婉转的乌鸦。
婆娑凤:婆娑的凤凰。
资羽族:对鸟类群体的贡献。
天倪:自然的奥秘。
翰音者:空谈理论的人。
败醯:酸醋,比喻错误的观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动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蕴含着深远的哲理。开篇“庐峰开石镜”两句,便将读者引入了一幅奇特的画面:庐山之巅,仿佛有一面石制的镜子在光影中闪耀,而人们传说这里甚至能见到舞动的山鸡。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神奇,也暗示着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物象纤舞隐,禽情秖自迷”两句,则更深入地描绘了这种幻觉。这里,“物象”指的是山石之类的事物,而“纤舞隐”则表明这些原本坚硬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仿佛变得柔和、飘逸,甚至像是跳起了舞。而“禽情秖自迷”,则是说那些山鸡似乎已经沉醉于这种幻境之中,忘却了一切。

“景当烟雾歇,心喜锦翎齐”两句,景象达到高潮。这里的“景当烟雾歇”表明景色在烟雾的缭绕中达到了顶峰,而“心喜锦翎齐”,则是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因为他看到了天鹅绒毛(即“锦翎”)一样整齐的山鸡,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的和谐与美好。

“宛转乌呈彩,婆娑凤欲栖”两句中,“宛转”形容鸟儿飞舞的姿态,而“乌呈彩”则是说它们在空中呈现出各种颜色的光采。同时,“婆娑”一词描绘了凤凰翱翔时优雅的样子,它们似乎想要栖息于这片幻境之中。

“何言资羽族,在地得天倪”两句,诗人自问为何要去追求飞鸟一般的自由与高洁,因为在这块大地上,他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天空的恩赐。这里,“资羽族”指的是希望拥有翅膀,能够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而“在地得天倪”,则是说即便是脚踏实地,也能领略到天界的奥秘。

最后两句“应笑翰音者,终朝饮败醯”,诗人似乎在嘲笑那些追求文字功夫的人,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短暂而无常的。在这里,“翰音”指的是文学创作,而“终朝饮败醯”,则是在比喻那些文人的努力最终都如同过期变质的酒一般,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也透露出他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通过精致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诗人构建了一幅既奇妙又充满哲理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心灵上的共鸣。

收录诗词(2)

崔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 字:殷功
  • 籍贯: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恰似传花人饮散,空抛床下最繁枝。

艳魄香魂如有在,还应羞见堕楼人。

形式: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五日酺才毕,千年乐未央。

复承天所赐,终宴国之阳。

地胜春逾好,恩深乐更张。

落花飞广座,垂柳拂行觞。

庶尹陪三史,诸侯具万方。

酒酣同抃跃,歌舞咏时康。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谒禹庙

惟舜禅功始,惟尧锡命初。

九州方奠画,万壑遂横疏。

受箓尝开洞,过门不下车。

诸侯会玉帛,沧海荐图书。

玄默将遗世,崇高亦厌居。

耘田自有鸟,浚泽岂为鱼。

家及三王嗣,殷囚百代如。

灵容肃清宇,衮服闭荒墟。

枣径愁云暮,松扉撤祭馀。

叨荣陵寝邑,怀古益踌躇。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和主司王起

满朝朱紫半门生,新榜劳人又得名。

国器旧知收片玉,朝宗转觉集登瀛。

同升翰苑三年美,继入花源九族荣。

共仰莲峰听雪唱,欲赓仙曲意怔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