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赠念法华经僧》。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颂扬佛教法华经并赞美僧人的诗篇。
首先,“念念念兮入恶易,念念念兮入善难”表达了人心容易偏向邪恶而难以坚持正道的哲理。这两句通过反复“念”字,强调了人们修行佛法的艰难性。
接着,“念经念佛能一般,爱河竭处生波澜”指出念诵经文和礼佛可以达到一种平等的心境,而世间的情欲却如同阻塞的河流,容易产生波动。这里的“爱河”象征着人心中的贪恋和情感。
然后,“言公少年真法器,白昼不出夜不睡”赞美一位年轻的僧人,他具备修行佛法的资质,日夜精进,不懈怠。这两句中“言公”应指诗中的僧人,而“真法器”则形容其具有真正的佛法修持之才。
随后,“心心缘经口缘字,一室寥寥灯照地”描绘出僧人潜心诵念,字字珠玑,室内虽然清贫,但心中却光明如同灯照大地。
“沈檀卷轴宝函盛,薝卜香熏水精记”则是对佛经与佛教文物的赞美。沈檀为珍贵的木材,卷轴象征着经卷,而宝函盛表示这些都是宝贵之物;薝卜香熏则指的是佛前的香熏仪式,水精记可能是指清净无染的心灵记录。
“空山木落古寺闲,松枝鹤眠霜霰乾”这一段描写了僧人居住的环境,是一处宁静古老的寺庙。这里,“空山木落”形容秋天山林的萧瑟景象,“古寺闲”则表现出时间的沉淀和空间的寂静,而“松枝鹤眠霜霰乾”更增添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紧接着,“牙根舌根水滴寒,珊瑚搥打红琅玕”通过对比强调了僧人的修行之苦。牙根舌根为口中最冷的地方,比喻修行的艰辛;而“珊瑚搥打红琅玕”则用珠宝互相撞击的声音来形容僧人在佛法上的努力和坚持。
诗的后半部分,“但恐莲花七朵一时折,朵朵似君心地白。又恐天风吹天花,缤纷如雨飘袈裟”表达了对莲花(常象征佛教清净之物)的担忧,以及对天风吹动天花(可能指佛法的传播)带来的担心。
“况闻此经甚微妙,百千诸佛真秘要。灵山说后始传来,闻者虽多持者少”则是对《法华经》的赞美。这首诗认为《法华经》内容深奥、神秘,是众多佛祖的真实要义,而“灵山说后始传来”可能指的是《法华经》在佛陀灵山会上才开始传授的故事。
最后,“更堪诵入陀罗尼,唐音梵音相杂时。舜弦和雅熏风吹,文王武王弦更悲”则是对僧人能够背诵佛教咒语(陀罗尼)的赞美,并通过音乐的比喻来形容这种修持带来的美好感受。
整首诗不仅颂扬了《法华经》的重要性和僧人的修行,还通过对自然环境、心灵状态以及佛教仪式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