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
苦吟天与性,直道世将非。
雁夜愁痴坐,渔乡老忆归。
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不满,以及对个人理想和社会正道的渴望。"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描绘了一种被世俗所摒弃、不得志的状态,三族指的是家族中的父母兄弟,而不为世人接受则意味着诗人的才华未被赏识,长年的清贫生活更是对这种境遇的深刻写照。
"苦吟天与性"一句,显示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和人类本性的沉思,这里的“苦吟”传达了一种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而“直道世将非”则表明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认为世界的运行与理想中的正道相去甚远。
"雁夜愁痴坐,渔乡老忆归"这两句通过描写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传递了诗人的乡愁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雁夜"指的是秋天大雁南迁之夜,这里借以表达心中的寂寞与孤独,而“渔乡老忆归”则是对远方家园的深切思念,渔人即渔夫,居住在水边的人们,这里的“渔乡”暗指故乡。
最后两句"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学(即孔孟之道)的认同和支持,同时也承认自己不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感到自己的才华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展现。"为儒皆可立"指的是儒家思想能够给予人们正确的行为准则,而"自是拙时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无奈和不适应。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矛盾心态。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尽与贫为患,唯余即不然。
四方无静处,百口度荒年。
白发生闲事,新诗出数联。
时情竟如此,不免却归田。
如我如君者,不妨身晚成。
但从时辈笑,自得古人情。
共莫更初志,俱期立后名。
男儿且如此,何用叹平生。
世乱信难通,乡心日万重。
弟兄皆向善,天地合相容。
大野阴云重,连城杀气浓。
家山白云里,卧得最高峰。
别来春又春,相忆喜相亲。
与我为同志,如君能几人。
何时吟得力,渐老事关身。
惟有前溪水,年年濯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