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吟

年来霜雪上人头,俄尔相将七十秋。

欲去天公未遣去,久留敝宅恐难留。

六窗渐暗犹牵物,一点微明更著油。

近听老卢亲下种,满田宿草费锄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近年来岁月如霜雪般落在头上,转眼间已到了七十个春秋。
想要离开,但天意似乎不让我走,长久地留在破旧的家中恐怕也难以久留。
六个窗户逐渐昏暗,但仍牵挂着世事,仅有的一点微光还需加油添灯。
近处听见老卢亲自下地劳作,满田杂草需要花费大量力气锄除。

注释

年来:近年来。
霜雪:比喻岁月的流逝。
上人头:形容白发增多。
俄尔:忽然,转眼间。
天公:指命运或自然的力量。
遣去:允许离去。
敝宅:破旧的家。
渐暗:逐渐变暗。
犹:仍然。
牵物:牵挂世事。
微明:微弱的光线。
著油:添加油灯。
老卢:老朋友或熟人的名字。
亲下种:亲自耕种。
宿草:杂草。
锄耰:锄头和耰(一种农具),泛指锄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七十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步入七十高龄后的感慨与生活状态。首句“年来霜雪上人头”形象地写出岁月如梭,白发苍苍的境况,暗示时光无情流逝。接着,“俄尔相将七十秋”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惊讶和感叹。

诗人感慨“欲去天公未遣去”,意指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尚健,天命似乎还未允许他离开。然而,“久留敝宅恐难留”又流露出对衰老体弱的担忧,担心自己在简陋的居所中难以长久停留。窗户逐渐昏暗,诗人仍需借助微弱的灯火照明,“六窗渐暗犹牵物,一点微明更著油”描绘出生活的艰难和对光明的执着。

最后两句“近听老卢亲下种,满田宿草费锄耰”则转而写实,描述自己虽年迈但仍亲自参与农事,感叹田间杂草丛生,需要花费力气锄耕。这既体现了诗人勤劳的生活态度,也寓含了对人生劳作的哲理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衰老的坦然与坚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七夕

火流知节换,秋到喜身安。

林鹊真安往,河桥晚未完。

得闲心不厌,求巧老应难。

送酒谁知我,瓢樽昨暮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九日三首(其一)

九日真佳节,年年长赋诗。

深惭鹤发老,每与菊花期。

帽落无人拾,酒狂聊自持。

丰年馀社瓮,天意念衰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九日三首(其三)

从古重此日,今人那得违。

菊迟知岁闰,酒贵念人饥。

身安且自慰,家远不成归。

尚忆少年乐,惊呼人尽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九日三首(其一)

早岁寡欢意,衰年仍病缠。

客居逢九日,斗酒破千钱。

萸菊惊秋晚,儿孙慰目前。

登高懒不出,多酌任颓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