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首.寿昌

会稽碛畔亦疆场,迥出平田筑寿昌。

沙幕雾深鸣□雁,草枯犹未及重阳。

狐裘尚冷搜红髓,絺葛那堪卧□霜。

邹曾不行文墨少,移枫徒哭说西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在会稽沙漠边也是战场,远远高出平原建造了寿昌城。
沙尘如幕雾气深重,雁群啼鸣,草已枯黄还未到重阳节。
穿着狐裘仍觉寒冷,寻求温暖如挖掘兽血,更何况穿着葛衣怎能忍受寒霜。
邹、曾二位贤人未曾到此,留下的文墨稀少,只能像西王母移来枫树哭泣般表达哀伤。

注释

会稽:地名,古时指绍兴一带。
碛畔:沙漠边缘。
疆场:战场。
迥出:远高出。
平田:平原。
寿昌:城名,此处泛指边塞之城。
沙幕:形容沙漠中如幕的沙尘。
雾深:雾气浓重。
□雁:某种雁类,具体种类不详,可能因古籍传抄有误。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传统节日,此时草木开始凋零。
狐裘:狐狸皮制成的袍子,古代保暖衣物。
红髓:这里比喻从兽体内获取的温暖血液。
絺葛:细葛布做的衣服,轻薄不适合御寒。
□霜:霜冻,此处□可能为形容词修饰霜,具体字因古籍传抄可能有误。
邹曾:指古代贤人邹衍和曾参,泛指有学问的人。
不行:未到过。
文墨:文章、文化遗迹。
少:稀少。
移枫:典故,源自西王母移来枫树以解愁思的传说。
西王: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戍守的氛围,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军事生活的描述,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战士们的艰辛。开篇“会稽碛畔亦疆场,迥出平田筑寿昌”两句,勾勒出了边塞的地理环境和军事设施的建设,表现了军队在边疆地区的坚守。

接下来的“沙幕雾深鸣□雁,草枯犹未及重阳”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沙漠中的雁鸣声在迷雾中显得尤为凄凉,而草木尚未恢复生机,反映了边塞地区的严酷气候和生活的艰辛。

“狐裘尚冷搜红髓,絺葛那堪卧□霜”两句则聚焦于士兵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穿着狐皮衣衫抵御寒冷,却仍感受着严冬的侵袭。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边塞军人的不易。

最后,“邹曾不行文墨少,移枫徒哭说西王”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辉煌文化的怀念与无奈。这里的“邹曾”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邹衍和曾参,他们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但在这首诗中,却因为战争和边塞生活的艰辛而无法施展才华,文墨稀少,反映了战乱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军人们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守与不易,以及对和平时期文化繁荣的无限眷恋。

收录诗词(23)

敦煌人作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敦煌廿咏(其一)三危山咏

三危镇群望,岫崿凌穹苍。

万古不毛发,四时含雪霜。

岩连九陇险,地窜三苗乡。

风雨暗溪谷,令人心自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敦煌廿咏(其十五)三攒草咏

池草三攒别,能芳二月春。

绿苔生水嫩,翠色出泥新。

弄舞餐花蝶,潜惊触钓鳞。

芳菲观不厌,留兴待诗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敦煌廿咏(其二十)分流泉咏

地涌澄泉美,环城本自奇。

一源分异派,两道入汤池。

波上青蘋合,洲前翠柳垂。

况逢佳景处,从此遂忘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敦煌廿咏(其七)水精堂咏

阳关临绝漠,中有水精堂。

暗碛铺银地,平沙散玉羊。

体明同夜月,色净含秋霜。

可则弃胡塞,终归还帝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