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廿咏(其七)水精堂咏

阳关临绝漠,中有水精堂。

暗碛铺银地,平沙散玉羊。

体明同夜月,色净含秋霜。

可则弃胡塞,终归还帝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阳光照耀着边疆沙漠的尽头,那里有一座水晶殿堂闪亮。
昏暗的沙丘上好像铺满了银子,平坦的沙地上羊群像散落的美玉。
它的晶莹能与夜晚的明月媲美,纯净的色彩中又蕴含着秋霜的清寒。
如此美好,何不离开这荒凉的胡地,最终应回归到帝王的故乡。

注释

阳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代指边疆地带。
绝漠:极其遥远的沙漠地区。
水精堂:用水晶建造的殿堂,形容华丽而罕见的建筑。
暗碛:昏暗的沙石之地,指沙漠中不易辨认的区域。
银地:比喻沙漠在阳光下闪耀如同铺满银子。
平沙:广阔的沙漠平地。
玉羊:形容羊群洁白如玉,散布在沙漠上。
体明:晶体透明,光亮照人。
夜月:夜晚的月亮,喻其明亮皎洁。
色净:色泽纯净无暇。
秋霜:秋季的寒霜,形容色彩清冷高洁。
可则:如果可以的话,表示一种假设或提议。
弃胡塞:离开胡人的边塞地区,胡塞指古代北方民族的领地。
帝乡:帝王所在的都城,象征文明与家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塞风光图。诗中的“阳关临绝漠”开篇即勾勒出边疆地貌,阳关是古代边防要隘之一,而“中有水精堂”,则点明了场景中心的建筑物,是一处清幽之所。

接下来的“暗碛铺银地,平沙散玉羊”用富丽的笔触描绘了大漠中的奇观。这里,“暗碛”指的是荒凉的沙丘,而“铺银地”则形象地表达了月光下的沙漠如同铺满了银色的景致;“平沙散玉羊”,则是对那边塞中流浪着的羊群的描写,借“玉羊”来形容其洁白和珍贵。

诗中的“体明同夜月,色净含秋霜”进一步展现了这水精堂在夜晚的景象。这里,“体明同夜月”表达了建筑物在月光下的清晰轮廓,而“色净含秋霜”则通过对比秋天的薄霜来形容水精堂所散发出的清澈之美。

最后,“可则弃胡塞,终归还帝乡”表达了诗人对于边疆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故土的向往。这里的“胡塞”指的是边塞的戍堡,而“帝乡”则是对中原大地的称呼。这两句透露出一种放弃异域生活,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愫。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更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一种深沉的乡土情结。

收录诗词(23)

敦煌人作品(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敦煌廿咏(其十四)半壁树咏

半壁生奇木,盘根到水涯。

高柯笼宿雾,密叶隐朝霞。

二月含青翠,三秋带紫花。

森森神树下,祈赛不应赊。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敦煌廿咏(其八)玉女泉咏

周人祭瑶水,黍稷信非馨。

西豹追河伯,蛟龙遂隐形。

红妆随洛浦,绿鬓逐浮萍。

尚有销金冶,何曾玉女灵。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敦煌廿咏(其二)白龙堆咏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鸣。

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

九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

更寻掊井处,时见白龙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敦煌廿咏(其十二)安城祅咏

版筑安城日,神祠与此兴。

一州祈景祚,万类仰休徵。

蘋藻采无乏,精灵若有凭。

更看云祭处,朝夕酒如渑。

形式: 古风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