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圣从龙图

射策曾称蜀郡雄,朝廷重得汉司空。

应留赐席丹涂地,误责飞刍紫塞功。

三径欲归无旧业,百城先至有清风。

潞山直与天为党,回首孙高想见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他曾以射策在蜀郡崭露头角,如今朝廷又重用他为汉司空。
想必他会得到皇上赐予的尊贵座位,哪怕那地板都涂有丹漆,但人们质疑他的边塞征战功绩。
他想要回归田园,却无旧业可归,但他先到百城,留下了清正之风。
他在潞山的地位如同与天同在,每当回首,人们都会想起那位孙高一样的公正之人。

注释

射策: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投射问题以测试知识。
蜀郡:古地名,今四川成都一带。
汉司空:汉代官职,主管工程建设和土地管理。
赐席丹涂地:比喻得到皇帝的恩宠,座位显赫。
飞刍:指迅速运输粮草。
紫塞:边塞,这里指战争。
三径:隐士住处,这里指田园生活。
清风:象征清廉的名声。
潞山:可能指具体山脉,也可能象征崇高的地位。
孙高:可能指历史上某位公正的人物,此处用来赞美。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作,题为《送何圣从龙图》。诗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感,以下是对其内容的鉴赏。

"射策曾称蜀郡雄,朝廷重得汉司空。"

开篇两句,即点明受赠之人何圣在官场上的才华与地位。"射策"指科举考试中射箭的部分,也泛指科举考试;"蜀郡雄"表达何圣在四川(古称蜀)地区的杰出才能,显示其学识和才干;"朝廷重得汉司空"则强调朝廷对他能力的高度认可与器重,"汉司空"是官职名,亦指代汉代的重要官职。

"应留赐席丹涂地,误责飞刍紫塞功。"

接下来的两句透露了何圣可能曾遭遇不公的评价或待遇。"应留赐席丹涂地"意味着本应受到奖赏与肯定,却未能得到;"误责飞刍紫塞功"则表达了对错误指责和不被认可的历史贡献之感慨,"飞刍"意为轻率地批评或诋毁,"紫塞"则代指边疆或国家的防御。

"三径欲归无旧业,百城先至有清风。"

诗人在此表达了何圣想要归隐山林,无心再追求世间功名之意。"三径"是古时隐逸者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归隐的愿望;"欲归无旧业"则意味着即将离开仕途,放弃过往的成就;而"百城先至有清风"表达了诗人对何圣未来的祝福,希望他能在新的征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清净与自由。

"潞山直与天为党,回首孙高想见公。"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何圣的深情留恋和赞美之词。"潞山直与天为党"形容何圣如同大山般坚定不移,与天地齐壮;"回首孙高想见公"则表达了诗人在思念中希望能够再次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朋友,"孙高"是对尊长者的敬称。

总体而言,这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之作,王安石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受赠者之间的情谊,以及对于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公正评价者的同情。同时,这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对于个人理想、功名与归隐生活选择的一种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送何正臣主簿

何郎冰雪照青春,应敌皆言笔有神。

鲁国儒人何独少,元君画史故应真。

百年冠盖风云会,万里山川日月新。

可但诸公能品藻,会须天子擢平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别韩虞部

客舍街南初著巾,与君兄弟即相亲。

当年岂意两家子,今日更为同社人。

京洛风尘嗟阻阔,江湖杯酒惜逡巡。

归帆岭北茫茫水,把手何时寂寞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吴龙图知江宁

才高明主眷方深,属郡闻风自革心。

闾里不须多按治,山川从此数登临。

茅檐坐隔云千里,柏垄初抽翠一寻。

东望泫然知有寄,但疑公岂久分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送吴叔开南征

掺袂不胜情,犀舟击汰行。

倦游无万里,惜别有千名。

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金陵多丽景,此去属兰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