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国公入西域为僧号木波讲师

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

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

忍听北方雁,愁看西域云。

永怀心未已,梁月白纷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树木在西天边枯老消逝,僧衣中传来梵文诵经声。
此生就此诀别,他走之后再无音讯。
难以忍受听见北雁哀鸣,看着西域的云彩也满是忧愁。
对他的思念永远无法停息,只有梁上的月光如霜雪纷飞。

注释

木老:树木枯老。
西天:西方极乐世界或日落之处。
袈裟:僧侣穿的长袍。
梵文:古印度的一种文字,佛教常用。
从此别:从此分别。
相闻:相互听到对方的消息。
北方雁:北方的大雁,象征离别和思乡。
西域云:西域的云彩,可能代表远方或异国。
永怀:永恒的怀念。
梁月:屋梁上的月光。
白纷纷:形容月光皎洁,纷飞如霜雪。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离别家园,前往西天求法的场景。"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两句,通过对比手持佛经、穿着袈裟的僧人与年迈的树木,表达了僧人的坚定信念和不离不弃的宗教追求。"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则透露出一种淡然的宿命观和对世俗缘分的超脱。

"忍听北方雁,愁看西域云"中的“忍听”表达了对于远行僧人离别家园时所听到的大雁鸣叫声的不舍,而“愁看”则是对途经西域所见之云景的感慨。这里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远去僧人的思念之情。

"永怀心未已,梁月白纷纷"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那位已经离去的僧人的永久怀念。在这怀念中,即便是明亮的月光也变得朦胧不清,反映出一种哀愁和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离别和求法之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者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对远行者深切的情感寄托。

收录诗词(542)

汪元量(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夔门驿

宿酲未解据胡床,亭午披衣望麝香。

三峡夜来天似水,百蛮秋后月如霜。

洲前橘柚垂垂实,石上藤萝细细长。

又欲拿舟过滟滪,黄牛白狗接高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凤州

凤州山馆有清辉,古木扶疏散陆离。

红尾锦鸡鸣古埭,绿头花鸭荡幽池。

荷声策策秋来后,桂影团团月上时。

病马啮荄思故枥,惊乌绕树宿何枝。

三分割据人如梦,满目兴亡客自痴。

走笔成诗聊纪实,岷峨风土出蹲鸱。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重访草堂

放棹花溪去,重来访草堂。

菰蒲依静渚,杨柳绕回塘。

野堑棨高下,山墙竹短长。

槁梧含古色,瘦菊减清香。

鼙鼓檛三叠,旌旗列两行。

花娘纷舞袖,座客竞飞觞。

酱蘸生葱白,齑浇熟韭黄。

洪炉催捲饼,匕首割烧羊。

大笑诸公醉,高谈小子狂。

城关犹未掩,冠盖已飞扬。

鸟语青松里,人行锦树傍。

杜陵轻出峡,千古隔潇湘。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酬隐者刘桃冈

食既弹长铗,囊悬少错刀。

功名须汝辈,诗酒且吾曹。

强项贫而乐,扬眉气自豪。

北来鱼字密,南去雁书高。

拟折渊明柳,重寻梦得桃。

明珠忽委赠,价重九方皋。

形式: 排律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