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怜儿苦

父母怜儿苦,送投主人乐。

父母心常存,主人恩易薄。

有如涸辙鱼,江南望漠漠。

有如霜林鸟,林稀无栖泊。

东邻岂无主,雕梁而黝垩。

西邻岂无主,衣食亦不恶。

也知恩易深,初非父母托。

彼恩诚则然,我心宁不怍。

所贵守分义,甘心死帘幕。

皇天如有知,白日清霜落。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鉴赏

这首诗以父母对子女的深情与子女在异乡的孤独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性中亲情与友情之珍贵的深刻思考。

首句“父母怜儿苦”,描绘了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疼爱,无论子女在外如何辛苦,父母的心始终牵挂着他们。接着,“送投主人乐”一句转折,描述了子女离开父母,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虽然可能得到主人的照顾,但这种快乐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淡忘。

“父母心常存,主人恩易薄”强调了父母之爱的恒久不变,与主人之恩的短暂与易逝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有如涸辙鱼,江南望漠漠”和“有如霜林鸟,林稀无栖泊”两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无助感,如同干涸的小鱼渴望江南的水,又如寒霜中的孤鸟找不到栖息之地。

“东邻岂无主,雕梁而黝垩。西邻岂无主,衣食亦不恶。”通过对比东邻和西邻的情况,指出虽然周围有人照顾,但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依然难以排解。接下来的“也知恩易深,初非父母托”表明子女虽然理解到恩情的深厚,但最初并非来自父母的寄托,暗示了对其他形式关爱的理解与接受。

“彼恩诚则然,我心宁不怍。”表达了即使面对他人的善意,内心也不会感到愧疚,体现了对他人帮助的感激与尊重。最后,“所贵守分义,甘心死帘幕。”强调了坚守本分与道义的重要性,愿意为这份坚持付出生命的代价。

“皇天如有知,白日清霜落。”以假设性的语句结束全诗,表达了对上天公正的期待,希望善行终将得到回报,如同白日之后必有清霜降临,象征着正义与善良最终会得到彰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父母之爱与子女孤独情感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性中亲情、友情与道德观念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和对美好品质的向往。

收录诗词(370)

王佐(汝学)(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同是浮生侣

同是浮生侣,心无贵贱殊。

死生均好恶,苦乐共违趋。

笼鸟随人活,盆鱼待主濡。

主恩难自保,鱼鸟欲何如。

蜀道在平地,吴江岂故居。

浩歌声激石,白日暗堪舆。

形式: 排律

质庵(其一)

羲农世已远,浇风散太朴。

伊谁返淳淳,举世看落落。

洪都养素翁,白首在林壑。

敛华就质实,古人不落莫。

譬如天然玉,所贵在其璞。

圭璋与珊瑚,则已厌锥凿。

譬如生成木,老朽亦不恶。

牺樽而青黄,其性则已斲。

我读质庵卷,梦想在寥廓。

坐见太素心,雕虫可无作。

形式: 古风

质庵(其二)

质庵乃小隐,栖迟厌世烦。

旦旦铲华采,而欲寻根源。

举世尚文辞,质庵讷不言。

举世尚华饰,质庵行是敦。

一质而已矣,多文奚足云。

吾请为质庵,近前一致词。

文质贵彬彬,昔闻之先师。

不见子桑户,谓孔文无质。

欲说而质之,贻笑至今日。

不见孔仲尼,讥户质无文。

欲说而文之,户坚如不闻。

我学仲尼者,质庵无我弃。

他日见质庵,当以文相济。

形式: 古风

书怀

我生未几时,遽已六十六。

去此年四头,便是七十足。

从此其百年,得否未可卜。

惟于百年内,洞洞而属属。

执玉与捧盈,常恐即颠覆。

朝露待日晞,念此堪痛哭。

胡不永念之,日勤夜秉烛。

九十书抑箴,卫武有旧躅。

顾我何人哉,老懒空食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