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观

海上多幽迹,寻碑始得名。

仙成丹灶冷,霞暖地花生。

有鹤久不死,见人长欲鸣。

坛西羽衣子,知我不虚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海上的秘境多,寻找古碑才得知其名。
仙人的炼丹炉已冷却,彩霞照耀下地上的草木生辉。
有仙鹤长久生存,见到人就会发出叫声。
在坛子西边的穿羽衣的人,知道我这次探访并非空行。

注释

幽迹:隐秘或神秘的踪迹。
寻碑:寻找古老的碑刻。
丹灶:炼丹的炉灶,象征仙人修炼之地。
地花生:形容地上的植物在霞光中显得生机勃勃。
不死:指仙鹤长寿,不朽。
羽衣子:穿着羽衣的人,可能指仙人或者修道者。
虚行:空走一趟,这里指没有白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愚所作的《游栖霞观》,描绘了栖霞观的神秘与超凡氛围。首句“海上多幽迹”暗示了栖霞观所在之地的偏远和隐秘,接下来的“寻碑始得名”则揭示了观名的来历,可能是因为一处古老的碑刻。诗人通过“仙成丹灶冷”描绘了道观内炼丹遗迹的静谧和仙气,以及“霞暖地花生”这一富有诗意的画面,展现了观内的祥和与生机。

“有鹤久不死”进一步强化了仙境的传说色彩,而“见人长欲鸣”则赋予了鹤以灵性,仿佛它们在欢迎来访者。最后一句“坛西羽衣子,知我不虚行”,诗人以“羽衣子”暗指修道之人,表达自己此行并非随意,而是有所寻求和领悟,深化了对栖霞观神秘修行生活的敬仰和理解。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将寻访栖霞观的过程和观中的仙道景象巧妙融合,展现出诗人对道教文化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545)

释智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 号:虚堂
  • 籍贯:四明象山(今属浙江)
  • 生卒年:1185年—1269年

相关古诗词

赓静学林府判游天泽庵韵

古道兼禅到,躬行得几年。

乾坤资定力,心月鉴前缘。

一静人难学,三生话未圆。

老来重有约,不在北山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黑白何咎

世事乱如麻,情人未到家。

连延深院雨,滴碎后庭花。

旧话几时别,音书未有涯。

暝烟将四合,何处起胡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楫禅人之太白

明明不可铭,断续复谁听。

海上有痴绝,山中无白丁。

天风生寂籁,霜月下寒汀。

子去忘幽讨,重岩犹未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酬李寄轩

寄傲知何所,行藏匪一轩。

究心无别旨,鸣道有来源。

未话先通理,声诗不在言。

相期湖上寺,执手听啼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