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

东林气微白,寒鸟急高翔。

吾亦自兹去,北山归草堂。

仲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

萧萧过颍上,昽昽辨少阳。

川冰生积雪,野火出枯桑。

独往路难尽,穷阴人易伤。

伤此无衣客,如何蒙雪霜。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翻译

东方树林晨雾微白,寒冷的鸟儿急忙高飞翱翔。
我也从此离去,返回北方的山岭回到我的草堂。
此刻正是仲冬时节十五,日月遥遥相对在天际。
我独自走过颍水上空,昏暗中辨别出初升的太阳。
河流结冰覆盖着积雪,野外的火焰从枯桑中冒出。
孤独的旅程艰难漫长,深冬的阴冷让人更加感伤。
为这无衣可穿的旅人,如何承受风雪的严寒。

注释

东林:东方的树林。
气微白:晨雾微白。
寒鸟:寒冷的鸟。
急高翔:急忙高飞翱翔。
吾亦:我也。
兹去:从此离去。
北山:北方的山。
归草堂:返回草堂。
仲冬:仲冬时节。
正三五:十五。
日月遥相望:日月相对。
萧萧:声音凄凉。
过颍上:走过颍水之上。
昽昽:昏暗。
辨少阳:辨别太阳。
川冰:河面结冰。
积雪:积雪覆盖。
野火:野外之火。
枯桑:枯萎的桑树。
独往:独自前往。
路难尽:道路艰难。
穷阴:深冬的阴冷。
人易伤:人容易感伤。
无衣客:无衣可穿的人。
蒙雪霜:承受风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冬日景象和诗人归隐自然的意境。开头“东林气微白,寒鸟急高翔”两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冬的萧瑟景色,东林之气已显得微薄而白,寒鸟则因天气转冷而飞翔急遽。这不仅描绘出自然界的变化,更寓含着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怀。

“吾亦自兹去,北山归草堂”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里的“吾亦自兹去”暗示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而“北山归草堂”则具体描绘出了诗人归隐的具体地点和居所,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接下来的“仲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通过对时节和天文现象的描述,强化了冬季的寒冷感。仲冬,即初冬之时,日月悬挂在高空,相互辉映,既是时间的标志,也是景色的描写。

“萧萧过颍上,昽昽辨少阳”中,“萧萧”形容风声,颍则可能指的是河流或溪谷。这里传递出一种清冷而又略带哀伤的情感,而“昽昽辨少阳”则表明诗人对日光的渴望,因为冬天太阳位置较低,不易见到。

“川冰生积雪,野火出枯桑”两句进一步强化了冬季景象。川流结冰,雪花覆盖,这是自然界在严寒中的状态。而野火则可能是在这严寒中人们取暖的场景。

最后,“独往路难尽,穷阴人易伤。伤此无衣客,如何蒙雪霜”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无家可归、无衣以御寒冷之人的同情和关切。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孤独,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

收录诗词(16)

崔曙(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署,唐朝状元、诗人。自幼失去双亲,可谓备尝人世艰难困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作《奉试明堂火珠》诗。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县县尉。可惜,第二年,就病故了。死后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为“曙后一星孤”是谶语

  • 籍贯: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
  • 生卒年:?—739年

相关古诗词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圆丘摄事合于中书后阁宿斋移止于集贤院叙怀见寄之作

典籍开书府,恩荣避鼎司。

郊丘资有事,斋戒守无为。

宿雾蒙琼树,馀香覆玉墀。

进经逢乙夜,展礼值明时。

勋共山河列,名同竹帛垂。

年年佐尧舜,相与致雍熙。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

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山下晚晴

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濛。

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

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

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古意

绿笋总成竹,红花亦成子。

能当此时好,独自幽闺里。

夜夜苦更长,愁来不如死。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