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其六)

不肯诸贤季孟间,归来云月尽跻攀。

谁憎命达昔工部,未必诗穷今巨山。

两鬓雪霜多是病,一蓑烟雨可曾閒。

花前得酒微成醉,欢颊春红觉顿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不愿在众多贤士中排名次,只愿归隐云月之间不断攀登。
谁会讨厌命运通达如过去的杜甫,如今的巨山诗人未必就困于贫穷。
两鬓斑白多因疾病缠身,一生在风雨中奔波未曾清闲。
在花前饮酒稍有醉意,欢快的脸庞上春色顿现恢复清醒。

注释

诸贤季孟:众多贤士中的排名。
归来:归隐。
云月:自然景色,象征隐居生活。
尽跻攀:不断攀登,追求隐逸。
昔工部:过去的杜甫,工部即唐代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
未必诗穷:不一定因为贫穷而诗歌创作受阻。
今巨山:现在的巨山诗人,可能指元代诗人杨维桢,号巨山。
两鬓雪霜:形容头发斑白。
病:疾病。
一蓑烟雨:披着蓑衣在风雨中。
可曾閒:是否曾经有过清闲。
花前:花下。
微成醉:稍微有些醉意。
欢颊:欢快的脸庞。
春红:春天的红晕,指喜悦之色。
觉顿还:忽然清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开篇即以“不肯诸贤季孟间,归来云月尽跻攀”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名利的摒弃,以及对高远山林中自然景致的向往。"谁憎命达昔工部,未必诗穷今巨山"则是说尽管古代有许多贤者和伟大的事业,但并不意味着现代就没有同样伟大的诗篇或成就。

“两鬓雪霜多是病,一蓑烟雨可曾閒”中,“两鬓雪霜”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的衰老,而“一蓑烟雨”则形容了自然界中的宁静与闲适,诗人更愿意选择后者。

"花前得酒微成醉,欢颊春红觉顿还"则描绘了一种在大自然中饮酒、享受美好时光的场景。微醺之际,感受到的不仅是酒精的作用,更有春天美好的色彩和生机。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自然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体验。

收录诗词(1488)

方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 字:巨山
  • 号:秋崖
  • 籍贯:祁门(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9~1262

相关古诗词

山行(其五)

人情何翅抵黄间,鴥彼鸿冥杳莫攀。

宠辱可惊浮世事,是非不到好溪山。

怒鹏已较三千里,老马宁思十二閒。

丘壑傥容诗入社,肯将宗派继还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山行(其三)

老子浮沉田里间,犊车辕许野人攀。

饮中仙去东西玉,行处人传大小山。

天且莫教三月尽,我今无负一生閒。

春寒正惬牛衣暖,富贵从渠昼锦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山行(其二)

亦笑先生蔬一槃,云沈作坞卧荒寒。

童颜并已无班白,槁面旧曾如渥丹。

底用鱼烹双素尺,共知鹤化一黄冠。

芙蓉冷落秋萧索,只有篱花耐久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山行(其一)

高卧只消云半间,随缘栽果与猿攀。

不将此手遮西日,安用吾文移北山。

双燕来时春晻霭,一牛耕处月宽闲。

溪居已息机心久,莫遣惊鸥去不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