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宗臣所作的《答明卿给事二首(其一)》。诗中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对战争与和平、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首句“世事凭谁问”,开篇即道出了对世间纷繁复杂之事的无奈和困惑,似乎在询问着无人能解的人生谜题。接着,“浮生得尔同”一句,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共同的苦难,仿佛在说,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每个人都在这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承受着相似的痛苦与挑战。
“有心俱欲折,无路不归穷”则描绘了一种挣扎与绝望的情绪,无论是何种心态,似乎都难逃最终的困顿与挫折。这种描述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战伐乾坤色,安危将相功”两句,将视角转向了历史与权力的舞台,探讨了战争与和平、将领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战争的色彩如何影响乾坤,将相之功是否真的能够确保国家的安全与稳定,这些问题揭示了权力与冲突背后的复杂逻辑。
最后,“君看鸣玉者,楚楚日华东”以一种略带讽刺的口吻,指出那些身居高位、光鲜亮丽的人物,最终也难逃岁月的侵蚀与时间的消磨。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暗示了权力与荣耀背后的虚幻与短暂。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与反问,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权力、战争与和平等主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性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一首抒情之作,更是一部对时代和社会的批判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