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四壁鸣蛩露下馀,片云收雨酒醒初。

风撩坠叶秋声早,月印空庭夜色虚。

衰病不禁时叙改,萧閒自与世情疏。

若为白首安眠地,时有惊尘报羽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秋夜》由明代诗人文徵明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首联“四壁鸣蛩露下馀,片云收雨酒醒初”,以“蛩”(蟋蟀)的鸣叫和露水的痕迹,渲染出夜晚的宁静与凉意,同时暗示了季节的更替。接着,“片云收雨”与“酒醒初”形成对比,前者是自然界的变化,后者则是个人情感的觉醒,两者共同营造出一种从外界到内心的过渡感。

颔联“风撩坠叶秋声早,月印空庭夜色虚”,进一步深化了秋夜的氛围。风吹落叶,不仅带来了秋的声音,也预示着时光的流逝;而月光洒在空旷的庭院中,不仅照亮了夜色,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淡泊。这里,“风”与“月”成为连接自然与心灵的媒介,表达了诗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刻体悟。

颈联“衰病不禁时叙改,萧閒自与世情疏”,直抒胸臆,反映了诗人面对衰老与疾病时的无奈与自我解脱。这里的“衰病”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也是心灵上的疲惫,而“时叙改”则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变化,诗人选择与世情疏远,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尾联“若为白首安眠地,时有惊尘报羽书”,则将思考引向更深层次。诗人似乎在寻找一个可以终老的地方,但现实的纷扰与战争的威胁却时常打断他的宁静生活。这一句既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反思。

综上所述,《秋夜》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努力。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九日游双塔院次渊明己酉九日韵

时叙不容淹,忽忽寒暑交。

矧余蒲柳姿,望秋已先凋。

山林乐閒旷,势途利崇高。

人性各有适,奚但壤与霄。

爰以一日欢,酬此卒岁劳。

古来明哲士,取材不遗焦。

衔觞辄忘世,何似栗里陶。

得酒且复乐,安能待来朝。

形式: 古风

十日游治平寺再叠前韵

季秋气未肃,鸣禽尚交交。

澄空霜华薄,木叶不尽彫。

抚舆陟前冈,不觉身已高。

回视平湖东,逸峰耸晴霄。

但欣双目明,宁辞一身劳。

物理会有穷,何以心烦焦。

世情共扰扰,吾乐方陶陶。

达人悟迁化,千载犹一朝。

形式: 古风

自华亭还吴夜泊碛礇

放棹华亭指故园,九峰晴色接吴门。

秋风沽酒唐行市,斜日维舟碛礇村。

墟落风烟沙溆口,人家灯火竹篱根。

机云踪迹今何处,一望岑山一断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送何元朗南京孔目

一命周行列镐京,閒官刚喜玉堂清。

紫薇兰省聊通籍,绿水红莲亦宦情。

爽气钟山秋拄笏,春风鳌禁晓闻莺。

白头老友难为别,飞梦先驰建业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