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珠崖怀罗浮寄山中诸子三十韵(其二十)

饮光未是识瞿云,关吏何曾见老聃。

四十九年无一字,五千言下尽虚谈。

岳边万派全归海,岛外千峰自向南。

一个孤僧天畔立,不知谁与盍朋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孤独的僧人在天涯立定,遥望远方,心中怀揣着对山中诸子的思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

“饮光未是识瞿云”,以“饮光”比喻短暂的快乐或表面的光明,而“识瞿云”则暗示深刻的智慧或真知灼见。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表面现象与内在智慧的思考,认为仅仅追求短暂的快乐或表面的光明并非真正的认识。

“关吏何曾见老聃”,借用典故,老聃即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这句话通过关吏未曾见过老子来隐喻,即使在世事纷扰中,真正的智慧和真理也往往被忽视或误解。

“四十九年无一字,五千言下尽虚谈”,这里使用了《道德经》五千言的典故,老子的著作被认为是深奥的哲学思想。诗人说四十九年没有写出任何文字,五千言下的讨论都是空谈,表达了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反思,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思想的困难。

“岳边万派全归海,岛外千峰自向南”,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山岳之边,无数溪流最终汇入大海;岛屿之外,千峰独立,各自向着南方。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人生道路的隐喻,象征着无论个人如何努力,最终都将回归到生命的本质或宇宙的规律之中。

“一个孤僧天畔立,不知谁与盍朋簪”,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诗人自比为一位孤独的僧人,在天边站立,不知道谁能成为他的朋友或伴侣。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友情和理解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哲学以及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思。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客珠崖怀罗浮寄山中诸子三十韵(其二十一)

癯形衰态笑窥奁,世眼相逢岂免嫌。

自有天生穷骨格,不须人羡美髭髯。

林间得病常欹枕,海外无寒亦下帘。

正忆故山此时节,梅花和雪压重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客珠崖怀罗浮寄山中诸子三十韵(其二十二)

细写新诗寄岭南,区区谁识是空函。

止啼黄叶从君玩,无口匏瓜且自缄。

风转谷声鸣众籁,日回竿影下长杉。

何人领取居山去,脱却平生鹘臭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咸]韵

马山杂咏三十韵(其一)

来牛去马任西东,云月溪山各异同。

莲社久虚清论地,槐花多笑白头翁。

前窗破梦三更雨,隔案翻书六月风。

群动自喧吾自寂,时人休道是顽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马山杂咏三十韵(其二)

青门何处觅侯封,占得荒山老此农。

云气有时遮矮屋,风涛无故响高松。

肩泉自拟寻源入,腰石还思索米舂。

人世欲閒閒不得,鸡声啼破五更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