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昔游红杏苑,今隐刺桐村。
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
不书胝渐稳,频镊鬓无根。
惟有经邦事,年年志尚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繁华落寞到隐居田园的生活转变。"昔游红杏苑,今隐刺桐村"两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场所,表达了诗人由追求世俗享乐到归隐山林的心路变化。"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往昔时光中未了的事务和责任心仍然挂念。
接下来的"不书胝渐稳,频镊鬓无根"显示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不安与矛盾,他虽然放弃了尘世的纷争,但内心深处对于稳固的生活基础的渴望并未完全释然。"惟有经邦事,年年志尚存"则表明尽管身处寂寞,但对于国家大事和民族兴衰的关怀仍旧如故,这也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去,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在隐居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
不详
:字昭梦。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涧底青松不染尘,未逢良匠竞谁分。
龙盘劲节岩前见,鹤唳翠梢天上闻。
大厦可营谁择木,女萝相附欲凌云。
皇王自有增封日,修竹徒劳号此君。
洪流盘砥柱,淮济不同波。
莫讶清时少,都缘曲处多。
远能通玉塞,高复接银河。
大禹成门崄,为龙始得过。
发事牵情不自繇,偶然惆怅即难收。
已闻抱玉沾衣湿,见说迷途满目流。
滴尽绮筵红烛暗,坠残妆阁晓花羞。
世间何处偏留得,万点分明湘水头。
涧底阴森验笔精,笔闲开展觉神清。
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
枝偃只应玄鹤识,根深且与茯苓生。
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