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

昔游红杏苑,今隐刺桐村。

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

不书胝渐稳,频镊鬓无根。

惟有经邦事,年年志尚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昔日游历在红杏花盛开的园林,如今我隐居在刺桐树环绕的村庄。
每年的生活依靠着僧侣们的借贷度日,科举功名辜负了国家的期望。
不再记录日益增多的劳苦,频繁拔去白发却无法阻止它们生长。
只剩下治理国家的大事,我的志向仍然年复一年地留存心中。

注释

昔:从前。
游:游览。
红杏苑:古代皇家园林,以红杏花著名。
今:现在。
隐:隐居。
刺桐村:可能指代一个以刺桐树为主要特征的村庄。
岁计:生活所需。
僧债:僧侣的借贷。
科名:科举功名。
负:辜负。
国恩:国家的期望或恩赐。
书:记录。
胝:老茧,这里指辛勤劳作。
渐稳:逐渐稳定。
镊:镊子,用来拔除白发。
鬓:鬓角的头发。
经邦:治理国家。
志尚:志向。
存:留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繁华落寞到隐居田园的生活转变。"昔游红杏苑,今隐刺桐村"两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场所,表达了诗人由追求世俗享乐到归隐山林的心路变化。"岁计悬僧债,科名负国恩"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往昔时光中未了的事务和责任心仍然挂念。

接下来的"不书胝渐稳,频镊鬓无根"显示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不安与矛盾,他虽然放弃了尘世的纷争,但内心深处对于稳固的生活基础的渴望并未完全释然。"惟有经邦事,年年志尚存"则表明尽管身处寂寞,但对于国家大事和民族兴衰的关怀仍旧如故,这也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去,表现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以及他在隐居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的过程。

收录诗词(267)

徐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字昭梦。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 籍贯:福建莆田

相关古诗词

涧底青松不染尘,未逢良匠竞谁分。

龙盘劲节岩前见,鹤唳翠梢天上闻。

大厦可营谁择木,女萝相附欲凌云。

皇王自有增封日,修竹徒劳号此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河流

洪流盘砥柱,淮济不同波。

莫讶清时少,都缘曲处多。

远能通玉塞,高复接银河。

大禹成门崄,为龙始得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发事牵情不自繇,偶然惆怅即难收。

已闻抱玉沾衣湿,见说迷途满目流。

滴尽绮筵红烛暗,坠残妆阁晓花羞。

世间何处偏留得,万点分明湘水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画松

涧底阴森验笔精,笔闲开展觉神清。

曾当月照还无影,若许风吹合有声。

枝偃只应玄鹤识,根深且与茯苓生。

天台道士频来见,说似株株倚赤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