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自姑苏前往吴兴,途经桐汭时沿途所见的景色与内心感受。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与诗人的情感波动。
首句“亭午发胥门,暮泊宝带桥”,以时间点“亭午”(中午)和“暮”(傍晚)勾勒出行程的起始与结束,通过“发”(出发)和“泊”(停靠)的动作,形象地展示了诗人从胥门出发,至傍晚时分抵达宝带桥的情景。这里不仅描绘了地理上的行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接着,“回首望荒台,风雨何萧萧”,诗人回望途中所经过的荒凉之台,风雨交加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感慨。
“忽见吴江塔,尖峭入云霄”,突然间,诗人看到了吴江的塔,其高耸入云的姿态令人印象深刻,既是对眼前景物的赞叹,也是对旅途新发现的惊喜。
“江神鼓浪迅,伏怪谢阴骄”,江水汹涌,仿佛江神在鼓动着波浪,而潜藏的怪异力量似乎也在平静下来,不再显露出骄傲的姿态。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神秘感。
“村火倏隐见,橹音乍忽超”,夜晚降临,村庄里的灯火时隐时现,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描绘了夜晚航行的宁静与动态之美。
最后,“推篷一盱衡,烟光澹晚潮”,诗人推开船篷,远眺夕阳下的江面,烟雾轻淡,晚潮缓缓,这一幕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旅途即将结束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旅途中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