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姑苏取道吴兴将抵桐汭沿江舟中览眺谩作

亭午发胥门,暮泊宝带桥。

回首望荒台,风雨何萧萧。

忽见吴江塔,尖峭入云霄。

江神鼓浪迅,伏怪谢阴骄。

村火倏隐见,橹音乍忽超。

推篷一盱衡,烟光澹晚潮。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自姑苏前往吴兴,途经桐汭时沿途所见的景色与内心感受。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与诗人的情感波动。

首句“亭午发胥门,暮泊宝带桥”,以时间点“亭午”(中午)和“暮”(傍晚)勾勒出行程的起始与结束,通过“发”(出发)和“泊”(停靠)的动作,形象地展示了诗人从胥门出发,至傍晚时分抵达宝带桥的情景。这里不仅描绘了地理上的行进,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接着,“回首望荒台,风雨何萧萧”,诗人回望途中所经过的荒凉之台,风雨交加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感慨。

“忽见吴江塔,尖峭入云霄”,突然间,诗人看到了吴江的塔,其高耸入云的姿态令人印象深刻,既是对眼前景物的赞叹,也是对旅途新发现的惊喜。

“江神鼓浪迅,伏怪谢阴骄”,江水汹涌,仿佛江神在鼓动着波浪,而潜藏的怪异力量似乎也在平静下来,不再显露出骄傲的姿态。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神秘感。

“村火倏隐见,橹音乍忽超”,夜晚降临,村庄里的灯火时隐时现,船桨划过水面的声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描绘了夜晚航行的宁静与动态之美。

最后,“推篷一盱衡,烟光澹晚潮”,诗人推开船篷,远眺夕阳下的江面,烟雾轻淡,晚潮缓缓,这一幕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旅途即将结束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旅途中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8)

林枝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虞素心省丈奉使江南便道归省

兰省风流清暇多,兴能一石饮无何。

仪成汉署绵为蕞,驭叱吴山黛送螺。

长荡湖边春濯柳,清风桥畔雨肥萝。

只今制作须孙叔,未得贪眠安乐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清明韩景圭同年招同诸省丈高梁桥游集

绿杨裀草嫩相怜,花暖丝柔入午天。

临水莫言无荡桨,游缰权作木兰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拟游星岩诗次李长度韵

振衣不觉已嶙峋,缘是崚嶒置此身。

光发井龙崖角石,旋如磨蚁岭腰人。

暗中钟鼓传虚响,洞裹烟岚翳早春。

欲问往来诸桨楫,沥湖无语净铺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流霞岛

霞片铄金红,坚顽不可扣。

流向寒潭侧,左右列门户。

门户划然开,隐见蕊珠台。

香炉就石洼,半面蚀藓苔。

花宫钟鼓响,冷然发遐想。

两手擘披间,抉破盘古障。

障裂见天隙,白日众星历。

影入潭底深,如在昆仑脊。

惝恍落虚无,来路转模糊。

东西忽易向,所认石塔孤。

紫霞君安在,金函发秘盖。

授我长生文,千秋泛灵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