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子瞻归去来辞并引

归去来兮,归自南荒,又安归?

鸿乘时而往来,曾奚喜而奚悲。

曩所恶之莫逃,今虽欢其足追!

蹈天运之自然,意造物而良非。

盖有口之必食,亦无形而莫衣。

苟所赖之无几,则虽丧其亦微。

吾驾非良,吾行弗奔。心游无垠,足不及门。

视之若穷,挹焉则存。俯仰衡茅,亦有一樽。

既饭稻与食肉,抚簟瓢而愧颜。

感乌鹊之夜飞,树三绕而未安。

有父兄之遗书,命却扫而闭关。

知物化之如幻,盖舍物而内观。

气有习而未忘,痛斯人之不还。

将筑室乎西廛,堂已具而无桓。

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龟自闭于床下,息眇绵乎无求。

阅岁月而不移,或有为予深忧。

解刀剑以买牛,拔萧艾以为畴。

蓬累而行,捐车舍舟。

独栖栖于图史,或以佞而疑丘。

散众说之纠纷,忽冰溃而川流。

曰吾与子二人,取已多其罢休。

已矣乎,斯人不朽惟知时,时不我知谁为留?

岁云往矣今何之?天地不吾欺,形影尚可期。

相冬廪之亿秭,知春垄之耘耔。

视白首之章,信稚子之书诗。

若妍丑之已然,岂复临镜而自疑。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的《次韵和子瞻归去来辞并引》,通过“归去来兮”这一主题,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诗的开头“归去来兮”,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归自然、摆脱世俗束缚的愿望。接下来的“归自南荒,又安归?”则体现了诗人对归宿的思考,既有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归宿的探寻。

“鸿乘时而往来,曾奚喜而奚悲。”通过鸿雁的迁徙,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喜怒哀乐皆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应过分执着。紧接着,“曩所恶之莫逃,今虽欢其足追!”表达了对过去错误的反思,即使无法改变,但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追求内心的欢愉。

“蹈天运之自然,意造物而良非。”强调顺应自然规律,理解万物的运行,认识到人的主观意图有时并非完全能控制一切。接下来的“盖有口之必食,亦无形而莫衣。”则进一步阐述了生存的基本需求与物质世界的局限性。

“苟所赖之无几,则虽丧其亦微。”指出在物质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诗人认为,即使失去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只要内心感到满足,损失也是微不足道的。

“吾驾非良,吾行弗奔。”表达了对当前生活方式的不满,暗示了诗人希望过上更加自由、不受束缚的生活。接下来的“心游无垠,足不及门。”则描绘了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不受外界物质条件的限制。

“视之若穷,挹焉则存。”体现了诗人对物质贫乏与精神富足之间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即使物质条件匮乏,只要心灵充实,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俯仰衡茅,亦有一樽。”描述了简朴的生活状态,即使在简陋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接下来的“既饭稻与食肉,抚簟瓢而愧颜。”则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享受的节制态度,即使拥有简单的食物,也不应因此感到羞愧。

“感乌鹊之夜飞,树三绕而未安。”通过乌鹊夜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不确定性的感慨,即使努力寻找归宿,也难免感到不安。

“有父兄之遗书,命却扫而闭关。”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接下来的“知物化之如幻,盖舍物而内观。”则进一步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洞察,认识到外在世界如同梦幻泡影,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世界。

“气有习而未忘,痛斯人之不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遗憾。

“将筑室乎西廛,堂已具而无桓。”预示了诗人未来的计划,希望能够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避风港,但同时也意识到可能面临的困境。

“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表达了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以及对孤独的无奈。

“龟自闭于床下,息眇绵乎无求。”通过龟的形象,象征了诗人对平静、无欲无求生活的向往。

“阅岁月而不移,或有为予深忧。”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某些事情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的担忧。

“解刀剑以买牛,拔萧艾以为畴。”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远离纷争,追求和谐与宁静。

“蓬累而行,捐车舍舟。”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向往的隐居生活,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平静。

“独栖栖于图史,或以佞而疑丘。”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学的热爱,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

“散众说之纠纷,忽冰溃而川流。”表达了诗人希望消除误解,让真相自然显现。

“曰吾与子二人,取已多其罢休。”体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最后,“已矣乎,斯人不朽惟知时,时不我知谁为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把握当下、珍惜时间的呼吁。

“岁云往矣今何之?天地不吾欺,形影尚可期。”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接受,以及对自我存在的坚定信念。

“相冬廪之亿秭,知春垄之耘耔。”通过农事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循环、生命延续的认同。

“视白首之章,信稚子之书诗。”体现了诗人对老幼两代的关怀,以及对传承文化的重视。

“若妍丑之已然,岂复临镜而自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认为无论美丑,都已经成为过去,无需再自我怀疑。

整首诗情感丰富,寓意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其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陶渊明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眷眷怀归今得归。

念我生之多艰,心知免而犹悲。

天风飘兮余迎,海月炯兮余追。

省已空之忧患,疑是梦而复非。

及我家于中途,儿女欣而牵衣。

望松楸而长恸,悲心极而更微。

升沉几何,岁月如奔。嗟我宿昔,通籍璧门。

赐金虽尽,给札尚存。愧此散木,缪为牺尊。

属党论之云兴,雷霆发乎威颜。

淮南谪于天庖,予小子其何安。

岁七官而五谴,越鬼门之幽关。

化猿鹤之有日,讵国光之复观。

忽大明之生东,释累囚而北还。

酾天汉而一洗,觉宇宙之随宽。

归去来兮,请逍遥于至游!

内取足于一身,复从物兮何求?

荣莫荣于不辱,乐莫乐于无忧。

乡人告予以有年,黍稷郁乎盈畴。

止有弊庐,泛有扁舟。

濯余足兮寒泉,振余衣兮古丘。

洞胸中之滞碍,眇云散而风流。

识此行之匪祸,乃造物之馀休。已矣哉!

桔槔仰无已,时举觞自属聊淹留!

汝今不已将安之?封侯既绝念,仙事亦难期。

依先茔而洒扫,从稚子而耘耔。

修杜康之废祠,补由庚之亡诗。

为太平之兴老,幅巾待尽更奚疑!

形式: 古风

次韵子瞻追和归去来

归去来兮,吾其老矣何时归?

悟凫鹤之长短,鉴断续之哀悲。

怅野马之过隙,虽绝足而宁追。

予行年五十有五,盖知五十四年之非。

须前因以命驾,岂大寒而方衣。

兹物理之必至,又何资于发微?

吾家不远,可跂可奔。解我簪绂,即吾蓬门。

里闬虽异,室庐具存。

称所有以取给,尚奚择于瓶樽。

课童仆以供役,玩幼稚而开颜。

将有限以加节,异无适而不安。

从宾客之款户,任风雨之当关。

足可及而必到,目可尽而必观。

非梁燕与庭鹊,孰朝往而暮还?

寄终日以冗冗,绝妄心之桓桓!

归去来兮,聊随缘以遨游。

何吾乡之必归,姑稍足而无求。

等天地于逆旅,曷此乐而彼忧!

有客过门而问予,何不返乎先畴?

羊肠纵辔,夜壑移舟。

空断梗之因风,昧死狐之首丘。

但俯仰以托物,徒上下以通流!

予既谢夫不敏,愿进言而少休!已矣乎!

虫以其能知时,祸生有胎神岂留。

羡其可久将安之,焉用必归去自修!

乃其期想荒芜之六凿,时载耨而载耔。

幸洒然而无著,遂寓怀于此诗!

岂前人之敢及,庶知予自信而不疑。

形式: 古风

远望西山积雪

积雪西山秀,仙峰玉树林。

冻云添暮色,寒日淡遥岑。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

端宁殿斋居

肃肃群籁屏,袅袅炉烟舒。

诹日躬禋祀,濯祓临斋居。

辉辉阁西日,流影照绮疏。

坐久微风来,冷然吹衣裾。

霁心观万象,默见天地初。

感神在至诚,宁俟灌鬯馀。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