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山寺寓居十首(其十)

水乡经月雨,潮海暮春天。

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

人多逢菜色,村或断炊烟。

谁谓山中乐,忧来百虑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经过了整个月的雨水洗礼的水乡,傍晚时分潮水如海,仿佛春天已至。
芒种时节却无从期待好天气,连年来收成都不佳。
人们普遍面带饥色,村庄间甚至有时炊烟断绝。
谁还会说山中的生活快乐呢?忧虑如同烈火般煎熬着人心。

注释

水乡:指河流众多、水网密集的地方。
经月雨:连续多月的降雨。
潮海:形容潮汐汹涌像海一样。
暮春:春季末期。
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正值夏季播种时期。
嗟:叹息。
无日:没有好日子。
来牟:古代谷物名,泛指粮食。
失有年:连续多年歉收。
逢菜色:形容人们因饥饿而脸色憔悴。
断炊烟:炊烟稀少,表示村庄贫困或人口减少。
山中乐:原指隐居山林的乐趣。
忧来:忧虑涌上。
百虑煎:形容忧虑重重,如同被煎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水乡春雨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活困顿的感慨。开篇“水乡经月雨,潮海暮春天”两句,以淡远的笔触勾勒出一片湿润而又略显苍茫的水乡景色,月雨如织,春意渐浓,却也透露出时光易逝的感伤。

接着“芒种嗟无日,来牟失有年”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哀叹。这里的“芒种”指的是农事繁忙的时节,但在诗人的感受中,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感到时光的匆促和无为。

在“人多逢菜色,村或断炊烟”两句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生活的艰辛。人们面对的是日常的柴米油盐,而这些基本的生计都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显得不易获得,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一隅。

最后,“谁谓山中乐,忧来百虑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世间流传的“山中有乐”观念的质疑。在他看来,即便是在清净的山中,也无法逃避生活带来的种种忧虑和烦恼。

整首诗语言平实而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

收录诗词(220)

王之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字:瞻叔
  • 生卒年:1102-1170

相关古诗词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其九)

杜宇来何处,天涯又复鸣。

空山听更激,寒夜窈难明。

故国三千里,春风第一声。

年年羁旅地,愁绝不胜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其八)

有客过松径,呼儿下竹关。

张灯深夜语,沽酒远村还。

醇异交公瑾,清非醉景山。

剧谈自有理,不在浊醪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其七)

羊乳茎犹嫩,猪牙叶未残。

呼童聊小摘,为尔得加餐。

仗马卑三品,山雌慕一箪。

朝来食指动,苦菜入春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龙华山寺寓居十首(其六)

时节清明过,溪山晴霁初。

出游偕妇子,相识半樵渔。

稼穑归宁遂,经纶计已疏。

渊明至穷约,三径亦吾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