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道中二首(其一)

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岁月老将至,江湖春未归。

传家有天爵,主祭用儒衣。

何必劳知己,无名亦息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一生以来,我忙于奔波,今天才明白并非如此。
时光匆匆,年华已老,春天的江湖仍未归来。
家族传承的荣誉如同上天赐予的爵位,祭祀时我们穿着儒雅的衣物。
何需劳烦知己,即使默默无闻,也能让心境平静。

注释

行役:指长期在外奔波或任职。
始知非:开始认识到过去的忙碌并非必要。
岁月老将至:形容年龄渐长,时光荏苒。
江湖春未归:比喻世事变迁,春天般的美好尚未回归。
天爵:古代称天子所赐的爵位,象征高贵。
儒衣:指儒者所穿的服装,象征文化与礼仪。
劳知己:麻烦朋友或知己。
息机:停止机心,指心境淡泊,不求名利。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名为《东归道中二首·其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往昔岁月感慨和生活态度的抒情之作。

“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诗人回顾了一生忙碌奔波的事业,终于在今天意识到这些努力可能并非真实所求。这里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岁月老将至,江湖春未归。”随着时光的流逝,年华渐老,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美好依旧怀有向往之情,尤其是那未曾返回的江湖春色。这两句表达了对生命流逝和自然美景永恒性的无奈感受。

“传家有天爵,主祭用儒衣。”诗人提及家族中的祖先可能拥有某种尊贵的地位,而在祭祀活动中,穿着儒家的服饰。这两句强调了对家庭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维系。

最后,“何必劳知己,无名亦息机。”诗人表达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态,不再为寻求外界的认可而劳心费神。即使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也无需过分在意,因为内心已经找到了平静。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真谛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个人的精神追求之间达成的某种平衡。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东归道中二首(其二)

未明唤僮仆,江上忆残春。

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

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

此日念前事,沧洲情更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东望

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洲西载酒船。

两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

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

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代人赠别

月自斜窗梦自惊,衷肠中有万愁生。

清猿处处三声尽,碧落悠悠一水横。

平子定情词丽绝,诗人匪石誓分明。

会须携手乘鸾去,箫史楼台在玉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代人赠杜牧侍御

郎作东台御史时,妾长西望敛双眉。

一从诏下人皆羡,岂料恩衰不自知。

高阙如天萦晓梦,华筵似水隔秋期。

坐来情态犹无限,更向楼前舞柘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