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铭

长安鬻碑者,遗我古鼎铭。

不知其所来,有眼实未经。

凡百十九字,诡怪摹物形。

纵横下点画,不类子与丁。

试考诸传说,其源已冥冥。

宣王石鼓文,气韵殊飘零。

始皇峄山碑,骨骼何竛竮。

我恐鬼哭时,正为此物灵。

安得不死神,提去询大庭。

为我译其辞,读之骇群听。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翻译

在长安卖碑的人,赠送给我一只古老的鼎铭。
我不清楚它的来历,因为我从未亲眼见过如此奇特的东西。
鼎铭共有190个字,描绘出诡异的图像和物体形状。
笔画纵横交错,不似子或丁的风格。
尝试考证各种传说,但它的源头已经模糊不清。
周宣王的石鼓文,气息韵律显得孤独零落。
秦始皇的峄山碑,形态独特,骨骼峻峭。
我担心在鬼魂哭泣的时候,这物件会显现出灵性。
如何能得到不死之神,带我去向天庭询问它的来历。
请为我解读这些文字,让它们的含义震惊所有听众。

注释

鬻:售卖。
遗:赠送。
冥冥:模糊不清。
石鼓文:古代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峄山碑:秦朝著名的石碑。
鬼哭:形容神秘或恐怖的气氛。
大庭:古代神话中的天庭。
骇群听:使众人震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古代碑刻的深切感慨和艺术鉴赏。开篇“长安鬻碑者,遗我古鼎铭”两句,表明在长安城中有卖碑的人,将一块刻有古鼎文字的石碑留给了诗人。随后“我不知其所来,有眼实未经”表现出诗人对这块碑石来源的好奇和不解,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虽有鉴赏之眼,却从未亲见过如此珍贵的文物。

“凡百十九字,诡怪摹物形。纵横下点画,不类子与丁。”这里,诗人详细描述了碑文的内容和书法风格,认为其文字结构奇特,不同于常见的子、丁两种书体。这部分反映出诗人的专业知识和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

“试考诸传说,其源已冥冥。”诗人试图通过各种传说来探究碑文的来源,但发现其历史渊源已经模糊不清。紧接着,“宣王石鼓文,气韵殊飘零。始皇峄山碑,骨骼何竛竮。”两句中,诗人分别提及了秦始皇时期的峄山碑和周宣王时期的石鼓文,以此来比较和鉴赏古代碑刻艺术。

最后,“我恐鬼哭时,正为此物灵。安得不死神,提去询大庭。”诗人表达了对这块碑石的珍视和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与死亡、精神与物质的深刻思考。他担心即使是鬼魂也不得其解,对这件神秘的古代文物充满敬意。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碑刻艺术的崇拜和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之情。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的书法作品,诗人也在探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和风格特点,展现了一位鉴赏家对于古代文物的深切感悟和专业知识。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晓入东谷

振缨效王官,释耒去乡县。

十年始还此,景物觉尽变。

东谷素所爱,乍到若创见。

烟云引晨策,数里入葱茜。

明霞照溪口,花草露初泫。

长松盘高岗,竦竦擢秀干。

垂阴杂群木,上欲接霄汉。

柔萝互钩锁,揽地走荒蔓。

修篁揭其间,万个挺若箭。

登临怆旧历,眺听悦新玩。

读书破茅庐,径彴已漂断。

唯馀舍南水,尚吐石窦溅。

潺潺落危壑,衮衮引飞练。

临流濯尘襟,照影实觌面。

功名竟何所,旅迹转孤贱。

引手谢猿鹤,深惭尔惊怨。

形式: 古风

病眼

病眼每至午,其视何??。安得张中书,就欲求古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盐亭县永乐山叩云亭

长江合高峰,爽气左右绕。

中流望绝巘,万丈见木杪。

孤亭揭其上,隐隐一拳小。

李君令兹邑,邀我升缥缈。

是时天宇净,晴色洗霜晓。

万象满四隅,转盼皆可了。

神清压尘坌,志适喜猿鸟。

人生贵轩豁,世务苦纷扰。

兹焉获登览,浩思欲飞矫。

令谓亭我为,胜绝此应少。

愿子立佳号,光辉饰松茑。

因名之叩云,大字榜霞表。

形式: 古风

秦王卷衣

咸阳秦王家,宫阙明晓霞。

丹文映碧镂,光采相钩加。

铜螭逐银猊,压屋矜蟠拿。

洞户锁日月,其中光景赊。

春风动珠箔,鸾额金窠斜。

美人却扇坐,羞落庭下花。

闲弄玉指环,轻冰扼红牙。

君王顾之笑,为驻七宝车。

自卷金缕衣,龙鸾蔚纷葩。

持以赠所爱,结欢期无涯。

形式: 古风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