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端明知河中府

才业人终服,聪明帝所闻。

来希段干木,去识大冯君。

金络鸣津口,朱旗飐雁群。

山河虞旧国,箫鼓汉横汾。

古蝶临秋月,高楼等白云。

应同羊叔子,缓带隔嚣氛。

形式: 排律 押[文]韵

翻译

才华出众的人最终都会臣服,聪明的帝王耳闻过他们的名声。
他们如同段干木不求名利,离去时也如大冯君般明智。
金饰的马络头在津口鸣响,红色旗帜在雁阵中飘扬。
山河依旧,这是虞舜时代的故土,汉朝的箫鼓声穿越汾水两岸。
古蝶在秋月下飞舞,高楼上的人与白云相望。
应该像羊叔子那样,轻松自在地超脱世俗的纷扰。

注释

才业:才华。
终:最终。
服:臣服。
聪明:智慧。
帝:帝王。
段干木:古代隐士。
识:认识,明智。
大冯君:另一位贤明之人。
金络:金饰的马络头。
鸣:鸣叫。
津口:渡口。
朱旗:红色旗帜。
飐:飘动。
雁群:雁阵。
山河:山河大地。
虞旧国:虞舜时代的国家。
箫鼓:吹奏的乐器。
横汾:横跨汾水。
古蝶:古时的蝴蝶。
秋月:秋天的月亮。
高楼:高耸的楼阁。
白云:天上的白云。
羊叔子:晋代名士羊祜。
缓带:宽松衣带,表示悠闲。
嚣氛:世俗的喧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为友人李端明知河中府而作,表达了对李端明才能学识的赞赏以及对其赴任的祝福。首联“才业人终服,聪明帝所闻”直接称赞李端明的才华和智慧,连皇帝都闻名。接下来的两联通过典故,描绘了李端明如同古代贤士段干木和大冯君般深得人心,他的到来如金络马在津口鸣叫,朱旗引领着雁群,象征着权威与威仪。

“山河虞旧国,箫鼓汉横汾”借用了虞舜巡狩的典故,暗示李端明将治理一方,如同虞舜那样爱护百姓,而“箫鼓汉横汾”则描绘了汉代帝王出行的盛大场面,预示着他在河中的繁荣景象。后两联进一步寄寓了对李端明的期许,希望他如古蝶般超然,高楼般高洁,远离尘世喧嚣,保持内心的宁静。

结尾两句“应同羊叔子,缓带隔嚣氛”,以羊叔子的典故赞美李端明能像羊祜那样从容不迫,超脱世俗纷扰,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和祝愿。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河东转运刘察院

塞郡屯师久,飞刍始得人。

权倾拥旄将,诏辍绣衣臣。

旧里过京洛,辞家渡盟津。

紫裘苏合染,骢马玉环辰。

榆荚关头雨,梨花谷口春。

高车方陟险,丰膳暂违亲。

山势北临岱,地雄西隔秦。

行台知不远,能使问安频。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送陕西都运彭待制

塞下兵难去,关中粟未多。

君心同汉帝,粮道得萧何。

函谷马蹄入,渭桥车辙过。

地形终险固,山色旧嵯峨。

不愧先贤传,重听得宝歌。

归来奏天子,安稳看鸣珂。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送祖择之赴陕府

古来分陕重,犹有召公棠。

此树且能久,后人宜不忘。

君从金马去,郡在铁牛旁。

山色临关险,河声出地长。

樽无空美酒,鱼必荐嘉鲂。

天子忧民切,行当务劝桑。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送谢舍人奉使北朝

汉使下西清,胡人拥道迎。

寒笳随宿堡,卫甲出孤城。

犯雪貂裘重,冲风锦绶轻。

山川辞国远,车骑踏沙行。

授馆毡为幄,供庖酪和羹。

戎王拜天赐,虏帅伏名卿。

紫塞千烽静,黄云万里平。

甘泉归奏日,重见凤池荣。

形式: 排律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