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雪窦僧家

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

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

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登上寺庙寻找盘旋小路,远离人间烟火气息更显微弱。
透过石窗秋日能看见大海,傍晚山间雾气侵湿衣裳。
众多树木伴随僧人一同老去,高山泉水整日不停地飞流。
谁能厌倦官场的荣耀,来到这里自然就会忘却世俗的心机。

注释

登寺:爬上寺庙。
盘道:盘旋曲折的小路。
人烟:指有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尘世。
远更微:越远越稀少,显得更加淡薄。
石窗:石头做的窗户。
秋见海:在秋天通过窗户可以看到海景。
山霭:山中的云雾。
暮侵衣:傍晚时分雾气湿润了衣服。
众木:众多的树木。
随僧老:随着僧人的年岁一同老去,比喻环境幽静,时间缓慢流逝。
高泉:从高处流下的泉水。
尽日飞:整天都在飞溅流动。
厌:厌倦。
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爵,这里代指官位、功名。
来此:到达这里,指寺庙或山中。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心、巧诈,达到心境的平和与自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寺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修养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登寺寻盘道,人烟远更微。" 这两句诗开篇即设置了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人生境界。诗人通过“登寺”这一行为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人烟远更微”则突出了山寺之所以宁静,是因为远离了喧闹的人间。

"石窗秋见海,山霭暮侵衣。" 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寺庙所处的环境特点。秋天时分,从石窗望出去可以看到远方的海洋,这不仅展示了寺庙所在的地理位置,也映射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心境。而“山霭暮侵衣”则描绘了一种时间流转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情景,山间的凉意随着日落而加重,穿过衣服,给人以清凉之感。

"众木随僧老,高泉尽日飞。" 这两句诗中,“众木随僧老”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在寺庙环境中,树木与僧人的生活节奏相伴随,共同经历着岁月的变迁。"高泉尽日飞"则展示了一种永恒不息的生命力,泉水的流动象征了自然界的活力和佛法的永恒。

"谁能厌轩冕,来此便忘机。"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对世俗荣华的超脱,以及在寺庙环境中达到的一种心灵净化和精神解放。"轩冕"指的是官职和爵位,这里用来泛指凡尘中的名利地位。诗人通过设问,实际上表达了对这些世俗追求的不屑一顾,而“来此便忘机”则是说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与佛法氛围中,人们可以轻易地放下心中的烦恼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山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

收录诗词(341)

方干(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像于严陵祠配享

  • 号:玄英
  • 籍贯:睦州青溪(今淳安)
  • 生卒年:809—888

相关古诗词

登新城县楼赠蔡明府

杨震东来是宦游,政成登此自消忧。

草中白道穿村去,树里清溪照郭流。

纵目四山宜永日,开襟五月似高秋。

不知县籍添新户,但见川原桑柘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越中言事二首(其一)

异术闲和合圣明,湖光浩气共澄清。

郭中云吐啼猿寺,山上花藏调角城。

香起荷湾停棹饮,丝垂柳陌约鞭行。

游人今日又明日,不觉镜中新发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越中言事二首(其二)

云霞水木共苍苍,元化分功秀一方。

百里湖波轻撼月,五更军角慢吹霜。

沙边贾客喧鱼市,岛上潜夫醉笋庄。

终岁逍遥仁术内,无名甘老买臣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越州使院竹

莫见凌风飘粉箨,须知碍石作盘根。

细看枝上蝉吟处,犹是笋时虫蚀痕。

月送绿阴斜上砌,露凝寒色湿遮门。

列仙终日逍遥地,鸟雀潜来不敢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