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九月

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顽阴十日间,陡觉寒惨慄。

填然忽惊雷,百虫破新蛰。

雷声甫尔收,雪势陡然急。

霏微晓方晴,淅沥暮仍密。

吾闻阴阳交,寒暑不相入。

如何冬夏令,并在秋之日。

得非人事乖,无乃化工忒。

巫咸去已远,那辨凶与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诗人王鏊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霜降前后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从初秋的阴冷到突然的雷鸣,再到转瞬即至的降雪,展现了自然界中阴阳交合、寒暑更替的规律。

诗中“顽阴十日间,陡觉寒慄”描绘了连续阴天后,人们感受到的突然加剧的寒冷。接着,“填然忽惊雷,百虫破新蛰”一句,生动地描述了雷声乍起,打破了昆虫们冬眠的状态,预示着季节的转换。随后,“雷声甫尔收,雪势陡然急”则展示了天气的快速转变,从雷鸣到降雪,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

“霏微晓方晴,淅沥暮仍密”描绘了清晨的短暂晴朗和傍晚的持续阴雨,体现了天气的复杂多变。最后,“吾闻阴阳交,寒暑不相入。如何冬夏令,并在秋之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思考,以及对气候变化难以预测的感慨。

“得非人事乖,无乃化工忒。”则进一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敬畏。最后一句“巫咸去已远,那辨凶与吉。”则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怀念,以及对现代人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变化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洞察力,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秋日斋居值雨已而大雪呈韩亚卿二首(其一)

玄冥敚秋令,穷阴黯如积。

厢房三日斋,正值霖霪迫。

谁将千万愁,化作日夜滴。

晨厨无炊烟,昼枕多警席。

檐花添霏微,庭草恣狼籍。

亦知官曹尊,咫尺千里隔。

仍闻穷檐下,无复四壁立。

人事岂偶然,天意亦难识。

惟应伫高谈,庶用破愁寂。

形式: 古风

秋日斋居值雨已而大雪呈韩亚卿二首(其二)

愁霖何富晴,怪雪忽已积。

狂飞九月晦,无乃太急迫。

宁当大庭贺,终作虚檐滴。

不知堆为盐,但未大于席。

为祥或为灾,众口纷籍籍。

已闻半月前,何论一日隔。

愁吟欲附火,块坐惟面壁。

得无袁安僵,除是张华识。

饱食亦已多,敢恨斋房寂。

形式: 古风

韩见和复次韵

官曹苦鲜悰,簿领纷然积。

不有同心人,窘然坐拘迫。

泠泠朱丝弦,韵写秋泉滴。

早朝行连裾,暮衙语对席。

新诗每见投,古淡似张籍。

推诚两相予,心肺无间隔。

君如千丈松,独立万仞壁。

而我独何为,一旦为旧识。

尚有少堪疑,扬雄太岑寂。

形式: 古风

次韵玉汝五老会

三三两两坐成行,忘却燕南是异乡。

福德正临吴分野,风流殊异晋高阳。

丹心旧许同忧国,清话时闻一哄堂。

俨若庐山山上见,不才深愧接馀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