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入南昌右狱作对治偈

那落迦中,论劫受苦。焚铁其地,汁铜其柱。

鱼鲙而脔,爪分而锯。于一日夕,有万痛楚。

我避世纷,重闭其户。而此知识,勃然而怒。

吏收付官,于此土住。自寻其罪,焦芽石女。

然非天人,所能见与。自业成熟,现行会遇。

受尽还无,无可措虑。我作是观,上契佛祖。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八月十六入南昌右狱作对治偈》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困境时的内心感悟和对佛法的理解。

诗中描绘了作者身处监狱的情境,以“那落迦中,论劫受苦”开篇,将自己比作地狱中的囚犯,承受着无尽的痛苦。接着,“焚铁其地,汁铜其柱”形象地描述了监狱环境的恶劣,铁地和铜柱象征着囚禁和束缚。随后,“鱼鲙而脔,爪分而锯”进一步描绘了囚犯遭受的残酷折磨,鱼肉被切碎,爪子被分断,如同锯割一般痛苦。

“于一日夕,有万痛楚”则强调了这种痛苦的持续性和广泛性,一天之内,感受着无数的痛苦。接下来,“我避世纷,重闭其户。而此知识,勃然而怒”表达了作者试图逃避世俗纷扰,但仍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甚至遭遇到愤怒的指责或误解。

“吏收付官,于此土住。自寻其罪,焦芽石女”则暗示了作者在监狱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导致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可能包括过去的罪孽或错误。最后,“然非天人,所能见与。自业成熟,现行会遇。受尽还无,无可措虑”表达了作者对因果报应的理解,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过去行为的结果,无论多么痛苦,最终都会过去,无需过多忧虑。

“我作是观,上契佛祖”则是作者通过这次经历,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与佛祖的精神相契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整首诗通过描绘监狱生活中的痛苦与反思,展现了释德洪对佛法深入的理解和内心的觉醒,体现了佛教中关于因果报应、自我反省以及寻求心灵解脱的主题。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食不继偈

观饿鬼趣,论劫饥渴。针锋其咽,火聚其发。

昼夜号呼,百千死活。我常饱暖,今暂缺乏。

当生大悲,入此观法。

形式: 偈颂

读巘禅师录

白衣微涴辄易觉,软泥硬地俱隐脚。

自家力量那借人,了义心头无处著。

实无一法可相传,直语临机休卜度。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次韵李商老送杲上人还石门

解弹无弦琴,急拍红牙碎。

得生睹史天,冤债有头对。

须知泐潭禅,妙出言诠外。

猛焰炉中堕指冰,箭锋拄处君休昧。

形式: 古风

永明禅师生日

教乘法檀越,宗门禅判官。

今朝藏不得,推出与人看。

看看,夜行只管贪明月,不觉浑身露水寒。

形式: 古风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