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

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

裴回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

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翻译

地道通向巴陵以北,天山边的弱水向东流去。
相隔万里之遥,我们共同依恋着那一株飘泊的蓬草。
飘零的雨让人想起了王粲的悲凉,清酒离别时仿佛孔融的情景。
徘徊在夜晚听见鹤鸣,期待着秋鸿带来消息。
亲人在胡秦之外,我在风尘弥漫的关塞之中。
只剩下剑锋还在,那耿直的气概如虹般闪耀。

注释

地道:指道路,这里指通往巴陵的道路。
巴陵:古地名,今湖南岳阳。
天山:中国西部的山脉。
弱水:古代神话中的河流,此处象征遥远的地方。
征蓬:飘泊不定的蓬草,比喻漂泊的人。
王粲:三国时期文学家,常用来形容流离失所的文人。
清尊:清酒,古代宴饮时的酒器。
孔融:东汉名士,以礼让和才学著称,此处指离别的场景。
裴回:徘徊,犹豫不决。
夜鹤:象征孤独和哀怨。
秋鸿:秋天的大雁,古人常用以寄托书信或消息。
胡秦:胡,指北方少数民族;秦,指中原,这里泛指远方。
风尘:比喻社会的纷扰和困苦。
关塞:边关要塞,指边境地区。
剑锋:剑的尖端,象征坚韧与勇气。
耿耿:形容忠诚正直的样子。
气成虹:形容人的精神气概如同彩虹般鲜明耀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遥远相望、怀念故人的情景。开篇“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两句,通过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勾勒出一种辽阔的空间感,使人感到诗人与所思之人的距离之远。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隔绝千里的相望之情。这里的“征蓬”常用来比喻旅途中的孤独和艰辛,两者共同依靠在这寂寞中,更显得彼此心灵的相通。

接下来的“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提及了历史上的两个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来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王粲与孔融都有离别之痛,诗人借此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

“裴回闻夜鹤,怅望待秋鸿”中的“夜鹤”往往象征着旅人的孤独和愁苦,而“秋鸿”则是离别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两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一句,则将个人之情扩展到民族与历史的层面上。“骨肉”指的是血缘相连,“胡秦”则是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诗人感慨于时空的变迁和人世的离合。

最后,“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中“剑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意志,而“气成虹”则是一种强烈情感的外化。诗人通过这种表达,展示了自己内心的坚定与激昂。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深远的情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象,将个人之情提升到了对时代变迁、民族隔阂以及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反思。

收录诗词(105)

卢照邻(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唐诗人。自号幽忧子,汉族,其生卒年史无明载,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 字:升之
  • 号:为“初唐四杰”
  • 籍贯: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

相关古诗词

过东山谷口

不知名利险,辛苦滞皇州。

始觉飞尘倦,归来事绿畴。

桃源迷处所,桂树可淹留。

迹异人间俗,禽同海上鸥。

古苔依井被,新乳傍崖流。

野老堪成鹤,山神或化鸠。

泉鸣碧涧底,花落紫岩幽。

日暮餐龟壳,天寒御鹿裘。

不辨秦将汉,宁知春与秋。

多谢青溪客,去去赤松游。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初夏日幽庄

闻有高踪客,耿介坐幽庄。

林壑人事少,风烟鸟路长。

瀑水含秋气,垂藤引夏凉。

苗深全覆陇,荷上半侵塘。

钓渚青凫没,村田白鹭翔。

知君振奇藻,还嗣海隅芳。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还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

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

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

怅别风期阻,将乖云会稀。

敛衽辞丹阙,悬旗陟翠微。

野禽喧戍鼓,春草变征衣。

回顾长安道,关山起夕霏。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和王奭秋夜有所思

寂寂南轩夜,悠然怀所知。

长河落雁苑,明月下鲸池。

凤台有清曲,此曲何人吹?

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涯。

穷巷秋风叶,空庭寒露枝。

劳歌欲有和,星鬓已将垂。

形式: 排律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