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忼慨歌送智泓禅者归北山旧隐

丛林可住而不可住也,深山不可住而可住也。

丛林而可住者,粥饭次第,香花络绎,利养富庶。

其不可住者,人我山高,生死海阔,尘牢狱固。

去而入山,苦无闻见,胼手胝足以作务。

深山安可住也,然与鹿豕为徒,猿鹤为侣。

出则笠雨蓑风,耕田种芋。

入则息影松阴,安禅衡宇。不知有名,焉知毁誉。

不知有利,焉知积聚。深山不可不住也。

君不见智泓智者薄善知识而不为,向北山之北而归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对比手法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丛林”与“深山”,并借以表达对智泓禅者归隐生活的赞赏与向往。

“丛林可住而不可住也,深山不可住而可住也。”开篇即以对仗形式,将两种生活状态对立呈现。丛林象征着世俗社会中的修行生活,物质条件相对富足,有固定的饮食安排和丰富的供养,但同时也充满了人我之间的纷争,以及生死轮回的苦难。深山则代表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与世隔绝,但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宁静与自由。

“其不可住者,人我山高,生死海阔,尘牢狱固。”描述了丛林生活的复杂与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高山般难以逾越,生死的轮回仿佛无尽的大海,而尘世的束缚如同牢狱,让人难以解脱。

“去而入山,苦无闻见,胼手胝足以作务。”表达了从繁华的丛林到简朴的深山的转变,意味着放弃世俗的繁华与便利,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

“深山安可住也,然与鹿豕为徒,猿鹤为侣。”强调了深山生活的独特之处,与自然界的动物为伴,与山林间的猿鹤为友,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是难以替代的。

“出则笠雨蓑风,耕田种芋。入则息影松阴,安禅衡宇。”描绘了在深山中劳作与修行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外出耕作还是入室静修,都充满了自然的韵律与内心的平静。

“不知有名,焉知毁誉。不知有利,焉知积聚。”表达了在深山生活中,人们不再追求名利,不再在意外界的评价与物质的积累,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自由。

“深山不可不住也。”最后强调了深山生活的不可替代性,它提供了一种逃离世俗喧嚣,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君不见智泓智者薄善知识而不为,向北山之北而归去。”以智泓禅者为例,他选择放弃世俗的智慧与知识,走向深山,追寻更深层次的精神生活,表达了对智泓禅者归隐行为的认同与敬佩。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描绘,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优劣与价值,最终表达了对深山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以及对智泓禅者追求精神自由的钦佩。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龙江黄桓思出秋诗见质赋此以赠

秋诗唱自梁郁洲,一时作者争波流。

大为荐雷小叩缶,黄钟瓦釜相应求。

老人老矣心未休,无端河西皆善讴。

昨夜吟君十九秋,明月满天镫满楼。

照见五色花纹虬,此时此景谁同游。

人如其诗清更幽,诗如其人彫且修。

当今风雅徒汗牛,珷玞什袭矜琛球。

君有嘉谷方播耰,良田早种须晚收。

幸不揠苗助长如宋人者,与君努力耕春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话雨堂英石歌

主人爱石如好友,坐卧与俱行与耦。

花边竹底倍关情,苍苔白石长居守。

新辟閒园结草堂,万象森罗莫须有。

巨灵无计补虚空,五丁奔命穷罗搜。

深山大泽到交衢,神物韬光混尘垢。

选奇罄解杖头钱,转运凭将河曲叟。

云头雨足飞上船,壁立崖崩惊纳牖。

主宾握手快平生,珍重客尘频抖搜。

觌面昂藏七尺躯,旁观下拜如俯首。

本来面目铁肝肠,岂肯折腰徇五斗。

却愁圭角不囊藏,未免伤锋还犯手。

君不见孔嘉三命循墙走,直道难容聊曲就。

落草盘桓待点头,九年面壁牢缄口。

形式: 古风

赠李善藏入学

揭阳先生生季子,聪明不与群儿比。

东郡趋庭侍绛帷,取次学诗还学礼。

学诗压倒元白翁,学礼笑杀叔孙通。

出风入雅写情性,左揖右让何从容。

院公一见大欢喜,首簪金胜肩拖红。

妙龄释褐人所羡,千夫百口声相同。

太胥击鼓催发箧,五经如日朝出东。

过眼一过辄成诵,罢琴舍瑟归横宫。

大人刮目小聛睨,才高礼下犹温恭。

我在隔江望云物,江城佳气何葱郁。

鹏雏飞上九万程,鸴鸠斥鴳偷心失。

寄言同类谩相猜,寥廓高翔畴与匹。

形式: 古风

丁亥元旦示徒

生恨不生空劫边,亲见藏海生红莲。

此身岂有八万四千岁,过现当来在眼前。

半生枉学道,问著总茫然。

学道不学儒,学道不学仙。

学道不学律,学道不学禅。

学道不学魔与外,学道不学圣与贤。

止学自家真面目,娘胎透脱金刚圈。

也不参究,也不攀缘。也不入保社,也不赴经筵。

一口无底钵,一个破蒲团。

尽人与我皆有分,饥来吃饭困来眠。

此是新年新佛法,珍重逢人莫浪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