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其一)思太古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虞]韵

翻译

远在东南三千余里,沅江和湘江汇聚成广袤的太湖。
湖畔山峦深邃,住民大多纯朴如初。
婴孩悬于树梢嬉戏,近水边捕捉鱼虾如同鷠与鲈。
他们的喜悦与鸟兽无异,身心自由不受世俗束缚。
我走遍了九州大地,这样的风俗已难再觅。
感叹圣贤的教诲,不禁长久地沉思徘徊。

注释

东南:中国的东南方向。
三千里:形容距离非常遥远。
沅湘:沅江和湘江,位于中国湖南省。
太湖:中国东部的一个大型淡水湖。
山谷深:形容地形幽深。
人:居民。
多似愚:形容居民质朴,不谙世故。
婴孩:幼儿。
树颠:树梢。
鷠鲈:两种鱼的名称,这里泛指鱼类。
所欢:感到快乐的事物。
同鸟兽:与自然界的动物一样。
身意:身体和心意。
何拘:不受任何拘束。
吾行:我的行程。
遍九州:走遍中国各地,九州代指全中国。
此风:这种风俗。
吁嗟:感叹声。
圣贤教:圣人贤者的教导。
不觉:不经意间。
踌蹰:犹豫,此处指停留思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开篇“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即勾勒出一个遥远而广阔的自然景观,其中“太湖”的设定不仅提供了地理上的宽广,更暗示了一种超越凡俗的心灵空间。

诗人随后描写山谷深处的人们生活状态,“有人多似愚”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对这种远离尘嚣、简单自然生活方式的赞美。这里的“愚”并非贬义,而是指一种纯真无知、不受世俗污染的品质。

接着,“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两句,更增添了一份原始而和谐的生态画面。孩子在树上玩耍,人们在水中捕鱼,这种场景充满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远古时代的怀念。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间束缚,与自然界中的生物共同享受简单快乐的愿望。这里的“拘”字,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追求。

最后,“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和“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反思。诗人通过自己的广泛游历,感叹现在已经很难找到那种古朴纯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过去圣贤之教未被后世所重视的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远古生活的描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情怀。

收录诗词(100)

元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文学家。聱叟。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字:次山
  • 号:漫叟
  • 籍贯:河南鲁山
  • 生卒年:719~772年

相关古诗词

系乐府十二首(其四)贱士吟

南风发天和,和气天下流。

能使万物荣,不能变羁愁。

为愁亦何尔,自请说此由。

谄竞实多路,苟邪皆共求。

尝闻古君子,指以为深羞。

正方终莫可,江海有沧洲。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尤]韵

系乐府十二首(其三)颂东夷

尝闻古天子,朝会张新乐。

金石无全声,宫商乱清浊。

东惊且悲叹,节变何烦数。

始知中国人,耽此亡纯朴。

尔为外方客,何为独能觉。

其音若或在,蹈海吾将学。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觉]韵

系乐府十二首(其五)欸乃曲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系乐府十二首(其十)谢大龟

客来自江汉,云得双大龟。

且言龟甚灵,问我君何疑。

自昔保方正,顾尝无妄私。

顺和固鄙分,全守真常规。

行之恐不及,此外将何为。

惠恩如可谢,占问敢终辞。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