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堂前老松状如偃盖或云即摩顶松也松产茯苓为人窃去松今不存因栽数小松补其处书此诗壁上

阿师从何来,最是两肩苦。

一头载梵书,一头荷慈母。

至今江上松,东西随仰俯。

此松岂有情,摩顶记佛语。

松根白衣仙,日夜瑞光吐。

翩然紫霄上,蛰龙起雷雨。

我来悟前缘,父老指环堵。

风花即几席,经草随步武。

重栽渺生意,合抱阶尺土。

他年十八公,此地记初祖。

形式: 古风

翻译

阿师从何处来,肩负的辛劳最深沉。
一头扛着佛经,一头背负着慈母的期望。
直到如今江边松,东歪西倒随风倾。
这松树岂有情感,却铭记着佛祖的教诲。
松根下白衣仙人,日日夜夜放出祥光。
它轻盈飞升紫霄,如蛰伏的龙带来风雨。
我来此领悟前生缘分,父老乡亲指着那堵墙。
风花成为我们的坐席,经草伴我步步前行。
重新栽种生机勃发,只需小小一步之地。
将来这里,十八公会记住这是初祖之地。

注释

阿师:对僧人的尊称。
两肩苦:形容肩负的重大责任。
梵书:佛教经典。
荷:承担。
江上松:象征坚韧不屈的生命力。
摩顶:佛教徒行礼时触头顶以示尊敬。
白衣仙:指修行者或仙人。
紫霄:道教中指天宫。
蛰龙:比喻潜在的力量。
环堵:简陋的房屋。
风花:形容自然景色。
经草:佛经和草木,象征佛法与自然。
合抱:两手合围的宽度,形容树木粗大。
十八公:可能指代某位尊长或后世子孙。

鉴赏

阿师从何来,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僧人肩负重担的艰辛情景。"最是两肩苦"四字,生动表达了其辛劳与不易。梵书与慈母的对举,不仅展示了僧人的文化修养和孝道,更暗示了其内心的精神追求与人文关怀。

至今江上松,设定了诗歌的情境,此处之"松"已非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承载着时间的印记与历史的沉淀。"东西随仰俯"一句,则形象地展现了僧人在松树下的祈愿与冥想。

"此松岂有情,摩顶记佛语"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物件寄予情感的理解和信仰的虔诚。"松根白衣仙,日夜瑞光吐"则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既表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其超脱尘世、向往净土的心境。

接下来的"翩然紫霄上,蛰龙起雷雨"两句,以神话中的元素烘托出一番超自然的壮丽景象。"我来悟前缘,父老指环堵"则转入沉思往事,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宿命和世间因缘的深刻领悟。

"风花即几席,经草随步武"两句,以轻盈飘逸之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待遇事物的态度与情怀。"重栽渺生意,合抱阶尺土"则又回到现实世界,对生命的珍视与土地的依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他年十八公,此地记初祖"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先祖的纪念与尊崇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清净世界的情怀。诗中融合了自然美景、宗教信仰和个人情感,构筑出一个既有形象,又充满深意的艺术世界。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问赵有方乞琴

公子年时尚奇伟,大剑横腰发冲起。

自言学道晚有得,心静无波古潭水。

平戎万卷喑不吐,蟠向胸中作宫徵。

眼明惯识峄阳材,手制教成古绿绮。

人生会费几两屐,巧处才容一张纸。

许多黑瘦肯忍饥,枵腹悲鸣聒人耳。

公子公子赠我来,明珠白璧遭沉埋。

我家老马解仰秣,渠家煮鹤充枯柴。

形式: 古风

齐人画礼器

漆器侈初俗,长袖喧都城。

如何古邃殿,天开垂日星。

奇奇与怪怪,惝恍不识名。

我尝阅此画,肇自齐永明。

人间务备物,未易穷丹青。

忆昨因郊丘,盛礼严天庭。

器服各异数,如此系大成。

仰瞻万乘圣,远想三代英。

虮虱容著足,鸳鹭参结綪。

西归访江梅,钧天梦初醒。

心焉感此画,眼角泫欲零。

所见恐未夥,蜀都问君平。

形式: 古风

严一飞惠余一唯图书赞其上甚佳石更名忠恕图置之座右以为居官奉母之规再用眩字韵

善水沃沸焦,善药调瞑眩。

吾岂斯人徒,屏开慈母面。

丹青解人意,二字出素练。

孝哉耘瓜子,伤根岂所愿。

升堂致一唯,出门成两见。

遂令李老书,不入韩非传。

吾家桃李园,力行未敢倦。

明知政事拙,稍觉言语贱。

四科定谁先,袖手冰入砚。

会请无言师,宽处著方便。

形式: 古风

何司法惠示乐善新编赋诗为谢

不读非相篇,人心谓如面。

阴机蜮窥影,巧攫狙伺便。

谁于牛毛端,万念回一善。

此间有堂奥,次第躬履践。

自言不为恶,凛凛三语掾。

世涂多疾人,奇药得瞑眩。

贻我南阳书,补作东平传。

鲁国焉取斯,为语宓子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