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无维那

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

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

鉴赏

这首元代行端和尚的《寄无维那》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禅意。

首句“从教入禅今古有”,开篇即点明了禅宗作为修行路径的历史悠久性,无论古今,人们都曾通过禅修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里的“从教入禅”暗含了从传统教义向禅宗实践的转变,体现了禅宗在佛教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

次句“从禅入教古今无”,则提出了一个反问,强调了从禅宗回归传统教义在历史上的罕见性。这不仅是对禅宗独立性和独特性的肯定,也暗示了禅宗与传统佛教教义之间的深刻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挑战和探索空间。

接着,“一心三观门虽别”,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核心理念——一心三观。一心指的是一颗专注而清明的心,三观则是指对事物的三种不同但又统一的观察角度。这里通过“门虽别”强调了虽然方法或路径有所不同,但最终追求的都是心性的纯净与智慧的开发,体现了禅宗内在的统一性。

最后,“水满千江月自孤”,以自然景象作比,形象地表达了禅宗追求的境界。满溢的江水象征着内心的充盈与智慧的圆满,而“月自孤”则寓意着在这样的内心状态中,个人的智慧如同明月般独立而明亮,不为外界所扰。这一句不仅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状态,也暗示了禅宗修行者追求的最终目标——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圆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妙的比喻和对比,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禅宗的修行理念与境界,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独特魅力。

收录诗词(38)

行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净慈明侍者回东山

南屏山中五百众,大有神通并妙用。

可怜辛苦宾头卢,无时不赴檀门供。

就令侍者托钵归,眼上不惜长双眉。

问渠扇子在何处,临风更索犀牛儿。

犀牛儿吼难描摸,王维笔下丹青薄。

西湖烟雨漫遮藏,日出东山露头角。

形式: 古风

送的藏主归里

日本师僧皆可喜,不惮鲸波千万里。

捐躯为法到南方,如此出家今有几。

苦参的是禅家流,密證潜符更奇伟。

从来佛祖是生冤,肯认山河为自已。

五千馀卷纸上语,却笑痴蝇钻未已。

自家宝藏无一物,尽大地人提不起。

年穷腊尽归去来,东风入律梅花开。

形式: 古风

送天宁谧藏主回净光

永嘉老子错行脚,被人呼为一宿觉。

曹溪只是个樵夫,佛法何曾解参学。

三千威仪八万行,一霎清风顿销铄。

偶然撰得文字成,被人唤作真丹经。

泥中洗土不唧?,画蛇添足空丁宁。

看渠两著浑未是,学者焉能出生死。

如来藏里本无珠,万古虚名挂唇齿。

为我殷勤问净光,永嘉老人应著忙。

说与如今甚时节,莫恋松风与江月。

形式: 古风

送兴藏主游金陵

春山青,春水绿。

一枝两枝梅花开,十里五里村路曲。

石城云影聚复散,草店鸡声断仍续。

莫言描画心手拙,此景当前本奇绝。

谁能一字施品评,简尽五千四十八。

道人笑我虚开口,矢上加尖成漏透。

背却法堂穿草鞋,井深绠短终难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