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神清已觉三清近,目断仍劳万象牵。
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
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
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景象,诗人在武城寺内外观察四周,感受到心灵的平和与自然之美。"神清已觉三清近"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洁净和宁静,与道教中的“三清”相近,即与宇宙最高的纯洁状态相通。
"目断仍劳万象牵"则表现了诗人的目光虽然停留在眼前的景致,但心中却依然为世间万物所牵挂,无法完全脱离。这两句描绘出一种超脱而又关注的矛盾心境。
接下来的几句"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渭水、汉陵都是特定的地理标志,秋草、夕阳、高枕等字眼营造了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意境。而半岩的云雾、千竿的竹林以及满寺的风雷和百尺的泉水,则是对自然之声与景的细致刻画。
最后一句"看人尘土竟流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易逝的感慨。"别有阑干压行路"可能暗示着寺院中的古老建筑和路径,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历史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超脱与世俗关怀之间微妙平衡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不详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霓结双旌羽缀裙,七星坛上拜元君。
精诚有为天应感,章奏无私鬼怕闻。
鹤驭已从烟际下,凤膏还向月中焚。
白云乡路看看到,好驻流年翊圣文。
玉女盆边雪未销,正多春事莫无憀。
杏花向日红匀脸,云带环山白系腰。
莺啭树头欹枕听,冻开泉眼杖藜挑。
陵迁谷变如须问,控鹤山人字子乔。
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
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
三年拔薤成仁政,一日诛茅葺所居。
晓岫近排吟阁冷,夜江遥响寝堂虚。
唯怀避地逃多难,不羡朝天卧直庐。
记得街西邻舍否,投荒南去五千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