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衣曲

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

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著君身。

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

形式: 古风

翻译

独自纺织寒衣多么艰辛,只为远方使者带回赠予征人。
官府也派人送去衣物,贵在亲手缝制以贴身温暖。
家中年迈的母亲缺少侍奉,无法亲自送到边关城池。
我殷切地期待你穿上新衣的那一刻,是否合身舒适?

注释

织素:纺织素色布料。
独苦辛:独自辛苦劳作。
回使:返回的使者。
征人:出征的士兵。
官家:朝廷或官府。
贵:珍贵,重视。
妾手:女子亲手。
君身:你的身体。
高堂:尊贵的长辈,这里指母亲。
姑老:年迈的老妇。
侍子:侍奉的人,儿子。
边城里:边疆的城市。
殷勤:情真意切。
初著时:初次穿上的时候。
宜不宜:是否合适。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寄衣曲》,通过对织补衣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中的语言质朴而不失温馨,反映出古代妇女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们对亲人深厚的情感。

首句“织素缝衣独苦辛”描绘了女子在家中独自劳作的情景,她用心地织布、缝补衣服,这份辛劳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蕴含着精神上的寂寞。接着,“远因回使寄征人”表明她将这份劳动成果托付给归来的使者,希望通过这些衣物传达自己的思念和关心。

“官家亦自寄衣去,贵从妾手著君身”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这里的“官家”指的是丈夫所在的地方,她也像其他家庭一样,将自己亲手制作的衣物送给远方的丈夫,这份心意不仅是为了保暖,更是对于远方人的关怀和牵挂。

“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表现了女子不能亲自前往边疆,只能留在家中的无奈。这里的“高堂姑”指的是年迈的女子,她们无法像年轻时那样随军而行,只能留守家中。

最后,“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则是对丈夫着衣时的情景进行了细腻描绘。她殷切地希望自己的心意能够通过这件衣服传达给远方的丈夫,同时也关注着丈夫是否适合穿戴这些衣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古代女性深沉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与牵挂,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温馨之作。

收录诗词(441)

张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 字:文昌
  • 籍贯: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
  • 生卒年:约767~约830

相关古诗词

寄别者

寒天正飞雪,行人心切切。

同为万里客,中路忽离别。

别君汾水东,望君汾水西。

积雪无平冈,空山无人蹊。

羸马时倚辕,行行未遑食。

下车劝僮仆,相顾莫叹息。

讵知佳期隔,离念终无极。

形式: 古风

寄远曲

美人来去春江暖,江头无人湘水满。

浣沙石上水禽栖,江南路长春日短。

兰舟桂楫常渡江,无因重寄双琼珰。

形式: 古风

寄菖蒲

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

仙人劝我食,令我头青面如雪。

逢人寄君一绛囊,书中不得传此方。

君能来作栖霞侣,与君同入丹玄乡。

形式: 古风

寄韩愈

野馆非我室,新居未能安。

读书避尘杂,方觉此地闲。

过郭多园墟,桑果相接连。

独游竟寂寞,如寄空云山。

夏景常昼毒,密林无鸣蝉。

临溪一盥濯,清去肢体烦。

出林望曾城,君子在其间。

戎府草章记,阻我此游盘。

忆昔西潭时,并持钓鱼竿。

共忻得鲂鲤,烹鲙于我前。

几朝还复来,叹息时独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