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诗十首(其八)南台

青林迤逦转回塘,南去高台对苑墙。

暖日旌旗春欲动,薰风殿阁昼生凉。

别开水榭亲鱼鸟,下见平田熟稻粱。

圣主一游还一豫,居然清禁有江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苑中南台的景象,充满了皇家园林的壮丽与宁静之美。首句“青林迤逦转回塘”,以“青林”和“回塘”勾勒出一片绿意盎然、曲折蜿蜒的自然景观,展现出园林的幽静与生机。接着,“南去高台对苑墙”一句,将视线引向远处的高台,与苑墙相对,营造出一种宏伟壮观的气势。

“暖日旌旗春欲动,薰风殿阁昼生凉”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暖日”与“薰风”的温暖与清凉,以及“旌旗”的动态与“殿阁”的静态,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皇家建筑的庄重。同时,也暗示了皇帝出游时的季节与氛围。

“别开水榭亲鱼鸟,下见平田熟稻粱”则进一步展现了皇家园林的人文关怀与生态和谐。水榭为皇帝亲近自然、与鱼鸟共处提供了场所,而下方的平田则种植着成熟的稻谷与粮食,体现了皇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与对自然界的尊重。

最后,“圣主一游还一豫,居然清禁有江乡”两句,点明了皇帝的出游不仅是为了享受自然之乐,更是为了休养生息,体现了古代帝王对于国家治理与个人修养的平衡追求。同时,“居然清禁有江乡”一句,巧妙地将皇家园林与江南水乡相联系,既展现了园林的广阔与美丽,也暗含了对江南文化的向往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苑南台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皇家园林的壮丽与和谐,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文化和皇权的深刻理解与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西苑诗十首(其九)兔园

汉王游息有离宫,琐闼朱扉迤逦通。

别殿春风巢紫凤,小山飞涧架晴虹。

团云芝盖翔林表,喷壑龙泉转地中。

简朴由来尧舜事,故应梁苑不相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西苑诗十首(其十)平台

日上宫墙飞紫埃,先皇阅武有层台。

下方驰道依城尽,东面飞轩映水开。

云傍绮旒常不散,鸟窥仙仗去还来。

金华待诏头都白,欲赋长杨愧不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游西山诗十二首(其一)早出阜城马上作

有约城西散冶情,春风辍直下承明。

清时自得閒官味,胜日难能乐事并。

马首年光新柳色,烟中兰若远钟声。

悠悠歧路何须问,且向白云深处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游西山诗十二首(其二)登香山

指点风烟欲上迷,却闻钟梵得招提。

青松四面云藏屋,翠壁千寻石作梯。

满地落花啼鸟寂,倚阑斜日乱山低。

去来不用留诗句,多少苍苔没旧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