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三教一理

道曰金丹,儒曰太极,释曰玄珠。

矧三教之道,本来同祖,心存至德,性悟真如。

阖辟机关,抽添运用,返照回光复本初。

休分别,那些儿妙处,无字称呼。虚中状若蓬壶。

寂静形忘一也无。

问三教根宗,谷神不死,灵源澄彻,诚意如愚。

五气朝元,五常合一,五眼圆明烁太虚。

仙儒佛,派殊而理一,到底同途。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翻译

道教称为金丹,儒家称为太极,佛教称作玄珠。
更何况三教的教义,原本同出一源,内心充满最高道德,本质领悟真实如一。
掌握天地变化的奥秘,修炼与生息,返回最初的纯净状态。
无需区分,其中的微妙之处,无法用文字形容,虚空中仿佛有仙境。
在寂静中忘记自我,达到无我之境。
探究三教的根本,如同谷神永生,灵性清澈,真诚如愚者。
五种自然之气朝向根本,五常原则融为一体,五种智慧洞察虚空。
仙、儒、佛虽派别不同,但道理相通,最终目标一致。

注释

金丹:道教修炼的象征。
太极:儒家哲学中的宇宙本原。
玄珠:佛教中的智慧象征。
至德:最高的道德境界。
真如:佛教中表示真理的状态。
阖辟:开合,指天地万物的生成和消亡。
谷神:道教中的生命源泉。
诚意如愚:真诚到如同无知的人一样。
五气: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之气。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伦理道德。
太虚:虚空,广阔无边的空间。
派殊而理一:虽然派别各异,但道理相通。

鉴赏

这首元代王玠的《沁园春·三教一理》是一首融合了道教、儒家和佛教思想的词作,体现了作者对三教共通之处的深刻理解。词中以“金丹”、“太极”和“玄珠”象征三教的核心理念,强调心存至德和性悟真如的重要性。通过描述修炼过程中的“阖辟机关”与“抽添运用”,以及“返照回光”的修行方法,表达了回归本初、摒弃分别的境界。

“虚中状若蓬壶,寂静形忘一也无”描绘出一种空灵寂静的状态,强调三教的根源都源自于同一个内在的“无”或“一”。接下来,词人进一步探讨了三教的共同点,如“谷神不死”、“灵源澄彻”和“诚意如愚”,这些都是对精神修养的极高赞誉。

最后,“五气朝元,五常合一,五眼圆明烁太虚”展现了修行者内外兼修的成就,以及对宇宙真理的洞察。词的结尾总结道,尽管三教表面看来有所不同,但其根本道理是相通的,都在追求仙、儒、佛的同一精神归宿。

整首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三教融汇贯通的理解和对修行境界的高超见解。

收录诗词(31)

王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沁园春.龙

静藏深渊,动游碧落,灵妙潜通。

遇时至神知,乘阳便起,雷轰电掣,雾霭云从。

展尾昂头,穿山透石,一举冲霄气势雄。

神威烈,把黄河倒卷,白浪翻空。须臾霖雨漂洪。

却都在天瓢一滴中。

发通身欻火,飞光走焰,山精鬼怪,绝迹潜踪。

变化无方,去来无碍,自得乾坤造化功。

功成后,但归心明主,永效年丰。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沁园春.全真家风

不恋功名,不求富贵,不惹闲非。

盖一间茅屋,依山傍水,甘贫守道,静掩柴扉。

读会丹经,烧残宝篆,终日逍遥任自为。

真堪悦,遇饥来吃饭,冷即穿衣。个中消息谁知。

自里面惺惺外若痴。

且藏锋挫锐,先人后己,和光混俗,岂辨高低。

处世随缘,乐天知命,白雪壶中配坎离。

时来到,与十洲仙子,同驾云归。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沁园春.牧

赤脚蓬头,蓑衣箬笠,随处安然。

守无角牛儿,不离左右。同行同住,同坐同眠。

常在家山,匀调水草,拗性之时着一鞭。

牧回处,看辽天鼻孔,软索低牵。闲来渴饮灵泉。

把短笛横吹下岭前。

喜牛儿安静,清风凉彻,放开心地,万事由天。

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花满前村水满川。

真消息,有世人问我,起手擎拳。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沁园春.虎

生在西山,常居东谷,出没无时。

向枯树岩前,幽泉涧畔,饥餐渴饮,饱暖随宜。

一任纵横,平生勇猛,走入丛林万木披。谁知得。

但无忧无惧,断绝狐疑。等闲剔起双眉。

有万里风生八面威。

自踏叶巡山,不离元所,一灵不昧,百兽皈依。

跳下悬崖,咆哮振地,月白山寒水满溪。

收牙爪,且藏身遁迹,独步云归。

形式: 词牌: 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