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馆感怀三首(其二)

国史明是非,将以垂万世。

匪果具三长,曷由通五志。

为冠必待工,锦使人学制。

恶羊能败群,薰犹可同器。

谁谓天闲中,不择驽与骥。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史馆感怀三首(其二)》由明代诗人杨守陈所作,通过对历史的审视和思考,表达了对历史记载公正性的深刻关注。诗中以“国史明是非”开篇,强调历史记录应清晰地展现事实真相,以垂范后世。接着,“将以垂万世”一句,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记录的重要性,即通过历史的传承,影响和指导未来。

“匪果具三长,曷由通五志。”这一句则提出了对历史编纂者能力的要求,认为只有具备智慧、勇气和毅力这“三长”,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以此为基础,传达出“五志”——即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为冠必待工,锦使人学制。”这两句运用比喻,说明历史记录如同冠冕和锦绣,需要精心制作,而学习历史则如同学习如何制作这些精美之物,强调了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严谨性和重要性。

“恶羊能败群,薰犹可同器。”这里通过“恶羊”破坏羊群的比喻,警示历史记录中不应容忍错误或偏见,即使是最微小的错误也可能导致整体的失真。同时,“薰犹可同器”的表述,意味着即便是在同一容器中,不同的材料也能和谐共存,暗示了历史记录应当包容多样,但又需保持其本质的纯净和客观。

最后,“谁谓天闲中,不择驽与骥。”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编纂者选择标准的质疑,即在历史的记录中,不应忽视任何个体或事件,无论是杰出的“骥”还是平凡的“驽”,都应被公正地记录和评价,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公正性的坚持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记录和学习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历史公正性的强烈呼吁。

收录诗词(48)

杨守陈(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史馆感怀三首(其三)

崔杼弑其主,直笔遭刑诛。

二弟相继死,南史犹欲书。

古人守一职,往往思捐躯。

可怜今世士,利害论锱铢。

形式: 古风

书事

公孙歌虞殡,庄生称绋讴。

挽歌续遗响,百代良悠悠。

滥觞一以溢,遂作滔天流。

有死必有挽,庶人达王侯。

三良与田横,古罕今何稠。

惜哉操觚士,半为谀墓谋。

徇俗苦难免,拒物恒招尤。

毫端有造化,万物自春秋。

纯冕与猎较,孔圣亦何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银豆谣

四方金银入天府,堆积如山贱如土。

尚方承诏役良工,冶银作豆凡几颗。

颗颗匀圆两铢重,朱函进入蓬莱宫。

御手亲将十馀把,琅琅乱洒金阶下。

万颗珠玑走玉盘,一天雨雹敲鸳瓦。

中官跽俯鱼鳞集,两手如耘竞前拾。

拾多拾少曾盈袖,金珰半堕罗裳绉。

嬴得天颜一笑欢,拜赐归来坐清昼。

闻知昨日六宫中,翠娥拾得黄金豆。

别有银壶薄如叶,并刀剪碎盈丹匣。

也随银豆洒金阶,满地春风飞玉蝶。

每月中官拾几回,豆将盈斗叶成堆。

日用奢华不曾惜,满函犹似雪皑皑。

谁知此是民膏血,一黍半铢非易得。

内中宝藏固如山,悬溜能穿太山石。

君不见民餐木皮和草根,梦想豆食如八珍。

官仓有米无银籴,操瓢尽作沟中瘠。

明主由来爱一嚬,安邦只在恤穷民。

愿将银豆三千斛,活取枯骸百万人。

形式: 古风

送人赴临洮

秋日皓皓霜露稀,秋江水落凫雁飞。

远客孤舟下南浦,临风解缆情依依。

问君西流向何处,云向临洮戍城去。

洗马初翻浙海波,鸣鞭渐拂秦山树。

秦山西连陇山道,满地黄云和白草。

鸟鼠三春雨雪深,鱼龙十月凝冰早。

冰雪连营岁巳残,将军犹欲历重关。

弯弓逻逤城头路,挂剑条支海上山。

君时谈笑青油幕,夜枕交戈晓横槊。

功成凯奏拜侯封,衣冠画在麒麟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