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泰发参政三首(其三)

道义曾无间,因依遂有连。

旋闻新雨露,亟返旧林泉。

父老门庭下,儿孙几杖前。

不令成此段,泣涕问苍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道德情谊从未间断,因此相互之间紧密相连。
不久就听说了新的恩惠,急忙返回久违的山林清泉。
在故乡父老的门前,子孙围绕在杖藜之前。
我不愿让这美好的时光结束,含泪向苍天发问。

注释

道义:道德情谊。
曾:曾经。
无间:不间断。
因依:因此。
遂:于是。
连:紧密相连。
旋:立即,不久。
闻:听说。
新雨露:新的恩惠,比喻新的机会或帮助。
亟:急忙。
返:返回。
旧林泉:久违的山林清泉,象征自然或宁静的生活。
父老:年长的人。
门庭:家门。
儿孙:子嗣后代。
几杖:杖藜,拐杖,代指老人。
前:面前。
不令:不愿让。
成:完成,度过。
此段:这段美好的时光。
泣涕:含泪。
问:询问。
苍天:天空,引申为命运或自然之力。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所作的《挽李泰发参政三首》中的第三首,表达了对故友李泰发的深深哀悼和怀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与李泰发深厚的道义关系,以及对其突然离世的悲痛反应,展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

"道义曾无间,因依遂有连",这两句强调了诗人与李泰发之间基于道义的紧密联系,他们的友情深厚且始终如一。

"旋闻新雨露,亟返旧林泉",这里的"新雨露"可能象征着李泰发的去世,而"旧林泉"则暗示了他的归宿,诗人表达了听到噩耗后急于返回自然,以寄托哀思的心情。

"父老门庭下,儿孙几杖前",诗人想象李泰发的家人在门前送别,子孙围绕在老人的杖边,画面凄凉,反映出家庭的悲痛。

最后两句"不令成此段,泣涕问苍天",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只能向苍天哭诉,寻求答案。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充分体现了曾几作为南宋诗人的哀挽之情。

收录诗词(614)

曾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茶山居士。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字:吉甫
  • 籍贯: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
  • 生卒年:1085--1166

相关古诗词

挽李泰发参政三首(其二)

汉室推元礼,唐家得卫公。

龙门倾后辈,鲸海伏孤忠。

守护多神物,旋归一老翁。

如何九江路,万事并成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挽李泰发参政三首(其一)

公昔遭前政,忠精不少衰。

立谈廷争地,上疏里居时。

意气南山在,名声北斗垂。

心知不亡者,送往得无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挽陈丞相

身已栖岩壑,公初冠庙堂。

奉祠方德庇,次对复恩光。

政尔为舟楫,如何坏栋梁。

绋讴争点笔,衰谢独难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挽陈丞相

中兴论相得耆英,进退能为国重轻。

有望临人山泰华,无私待物器权衡。

两朝礼貌缘同德,多士凭依为至诚。

自古元臣薨位少,一时生死极哀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