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柱与天目,曾栖绝顶房。
青云求禄晚,白日坐家长。
井气通潮信,窗风引海凉。
平生诗称在,老达亦何妨。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高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主角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天柱与天目"指代山巅之处,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曾经登临绝顶所建之房,显示出超凡脱俗的情怀。接着,"青云求禄晚"和"白日坐家长"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顺应与融入,寻找功名利禄却不急于一时,而是悠然自得地在家中度过漫长的一天。
下片"井气通潮信,窗风引海凉"写出了诗人居所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井水能够预知潮汐的变化,窗前之风又能带来远方海洋的清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生活环境,更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宁泰。
最后两句"平生诗称在,老达亦何妨"表明诗人一生以诗著称,而到了年迈时依然自得其乐,无所忧虑。这既是对个人生命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自然、生活和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高洁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崇尚自然、自在生存的精神世界。
不详
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本人所作
久在仙坛下,全家是地仙。
池塘来乳洞,禾黍接芝田。
起看青山足,还倾白酒眠。
不知尘世事,双鬓逐流年。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秦兴版筑时,剪伐不知谁。
异代馀根在,幽人得手持。
细看生古意,闲倚动边思。
莫作鸠形并,空将鹤发期。
越国临沧海,芳洲复暮晴。
湖通诸浦白,日隐乱峰明。
野宿多无定,闲游免有情。
天台闻不远,终到石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