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阳蒙相国对宅因抒怀投献

风有危亭月有台,平津阁畔好裴回。

虽非宋玉诛茅至,且学王家种竹来。

已得静居从马歇,不堪行色被蝉催。

故园兰菊三千里,旅梦方应校懒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风儿轻拂过危险的亭子,月光洒满雅致的高台,平津阁旁边真是徘徊逗留的好地方。
虽然我不是宋玉那样来此搭建茅屋避世,但也可以效仿王家在此种植竹林享受清幽。
已经寻得静谧的居所让马儿也得以休息,却无奈行色匆匆被秋蝉的叫声催促着离开。
故乡的兰花和菊花远在三千里的地方,旅途中的梦正应验了我懒得归去的心境。

注释

风:自然界的风。
危亭:高耸而险要的亭子。
月有台:月光照耀的平台。
平津阁:地名,可能指一个风景优美的楼阁。
裴回:同徘徊,来回走动,留恋不去。
宋玉:古代楚国辞赋家,常用来比喻文人雅士。
诛茅:割草建屋,指隐居。
王家:泛指富贵人家,这里可能特指某个爱竹的人家。
种竹:种植竹子,象征文人高洁的情操。
静居:安静的住处。
从马歇:与马一同休息,比喻彻底放松。
行色:出行的神态、情状。
被蝉催:被蝉鸣声催促,暗示时间的流逝或离别的紧迫。
故园:故乡。
兰菊:兰花和菊花,常用来象征高洁和坚贞。
三千里:形容距离非常遥远。
旅梦:旅途中的梦。
校懒回:极其慵懒,不愿返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静的居所和作者的生活状态。开篇“风有危亭月有台,平津阁畔好裴回”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高远而美好的氛围。“危亭”与“高台”常用来比喻高洁或宏伟之处,而“平津阁畔”则是一个幽静安逸的地方。"好裴回"表达了诗人对这片风景的喜爱。

接着,“虽非宋玉诛茅至,且学王家种竹来。”这里引用了古代文学典故,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以其清高脱俗而著名。诗人通过自比于宋玉,表达自己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同时也提到“学王家种竹来”,意指效仿古代文学家王勃之类的人物,在自己的居所种植竹子,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表达。

下两句“我已得静居从马歇,不堪行色被蝉催”则透露出诗人已经获得了一份宁静的生活,但又不忍心离开这种安逸的状态,感到外界的喧嚣和时间的流逝都是一种压力。

最后,“故园兰菊三千里,旅梦方应校懒回。”这里的“故园”指的是诗人远离的家乡,而“兰菊”则是常用来比喻高洁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诗人通过对远方家园中兰花与菊花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于纯洁情感的追求。而“旅梦方应校懒回”则是说尽管身处异乡,但心中的梦想和向往依旧如故,不愿意改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情操的追求,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杏花

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

软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

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

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汴上观

九曲河冰半段来,严霜结出劲风裁。

非时已认蝉飘翼,到海须忧蚌失胎。

千里风清闻戛玉,几人东下忆奔雷。

殷勤莫碍星槎路,从看天津弄杼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汴上晚泊

亭上风犹急,桥边月已斜。

柳寒难吐絮,浪浊不成花。

岐路春三月,园林海一涯。

萧然正无寐,夜橹莫咿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灵池县见早梅

小园晴日见寒梅,一寸乡心万里回。

春日暖时抛笠泽,战尘飞处上琴台。

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元非倚马才。

待勒燕然归未得,雪枝南畔少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