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三九)

慈悲说斯法,现疾为众生。

纯陀献后供,妙德亦同行。

名相有差别,法身同一形。

化身千万亿,方便立空名。

不须执有法,圆通最大精。

形式: 偈颂

翻译

慈悲之言述说着法理,快速地为世间众生疗愈。
纯陀恭敬奉献之后,崇高的美德也一同显现。
名称和形式虽有差异,法身的本质却相同无异。
化身无数,为了方便而设立各种名号。
无需执着于具体的法相,圆通是最深的智慧精髓。

注释

慈悲:充满怜悯和仁慈的心。
法:佛法、教义。
纯陀:可能指某位修行者或供奉对象。
后供:祭祀或供奉之后。
妙德:极高的美德。
同行:一同展现。
名相:名称和外在表现。
法身:佛教中指本体、真我。
化身:佛或菩萨以不同形象示现。
空名:虚幻的名号,非实有。
执有:执着于事物的存在。
圆通:佛教中一种最高的智慧境界。
最大精:最深奥的核心精髓。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庞蕴创作的,属于佛教题材。诗中展现了深厚的佛法修养和对慈悲为怀的佛陀的崇敬。

"慈悲说斯法,现疾为众生。" 这两句表达了佛陀以无尽的慈悲心肠,为苦难中的众生传授解脱之道。此处“慈悲”指的是佛教中普度众生的compassion,“斯法”则是指佛法,即佛陀所教授的真理。"现疾"意指佛陀以其智慧和能力,揭示了苦难的实相,为的是帮助众生摆脱痛苦。

"纯陀献后供,妙德亦同行。" 这两句中,“纯陀”是指清净之地或清净的心田,而“献后供”则意味着在这样的心境下向佛陀奉献净供。"妙德"通常用来形容佛的高尚品质和行为,而"亦同行"则表明诗人对这种美好的德行表示赞同,并愿意追随。

"名相有差别,法身同一形。" 这两句描述了佛教中“名”与“相”的区别。“名相”指的是名称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法身”则是指佛陀本质的真实存在,这种存在超越一切世间的差别,永恒不变。

"化身千万亿,方便立空名。" 这两句展示了佛教中一个重要概念,即“化身”。佛陀为了适应不同众生的需要和理解能力,以无数化身出现,每一化身都是一种方便之门(即上乘的方法),以帮助众生达到解脱。

"不须执有法,圆通最大精。" 最后两句强调了佛教中“空性”的概念,即真理是超越一切执着和固定的形式。诗中提倡的是一种彻底的解放,不再对任何法相执着,而是达到了最为圆融、自由的心灵状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佛陀慈悲与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佛教哲学深刻理解和个人修行体验的表达,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佛法造诣和对佛理的精妙领悟。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四○)

欲得真成佛,无心于万物。

心如镜亦如,真智从如出。

定慧等庄严,广演波罗蜜。

流通十方界,诸有不能疾。

报汝学道人,祇么便成佛。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四一)

有人道不得,是伊心王黑。

不能自了事,埋藏一群贼。

群贼多贪痴,缘事说是非。

心王被贼使,劫劫无出期。

见花不识树,果熟始应知。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四二)

君家住聚落,余自居山谷。

山空无有物,聚落百种有。

有者吃饭食,无者空张口。

口空肚亦空,还将空吃有。

有尽物归空,同体无前后。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四三)

诸佛与众生,元来同一家。

不识亲尊长,外面认假爷。

优昙不肯摘,专采葫芦花。

葫芦花未落,常被三五枷。

如斯之等类,轮转劫恒沙。

形式: 偈颂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