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

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开决,池荷手自栽。

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

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翻译

曾经居住在炉峰之下,书房对着制药的平台。
新开辟的藤蔓小径已长满,竹窗依旧敞开着。
亲自挖开石阶旁的水流,亲手种植池塘中的荷花。
五年后才暂时回来一次,住一夜后又必须离开。
即使不能长久地归来,也比从未到来要好。
听说你家的白鹿洞,也听说那里已经长满了青苔。

注释

炉峰:指庐山的香炉峰,著名佛教圣地。
书堂:书房,读书或学习的地方。
药台:炼丹制药的场所,古代道士常在此炼制丹药。
萝径:藤蔓覆盖的小路。
竹窗:用竹子建造的窗户。
砌水:石阶旁的流水。
池荷:池塘里的荷花。
一宿:一夜,指短暂的停留。
白鹿洞:古代著名的书院,位于江西庐山。
生苔:形容长时间无人打理,生长了青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泊明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开篇“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两句,通过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居所设置,勾勒出一个文人墨客的生活场景。"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则表明诗人在这宁静之地,不仅有着自己的小路,而且还保持着一份对自然的尊重与和谐。

"砌水亲开决,池荷手自栽"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他亲自动手修筑小桥流水,种植莲藕,这些动作不仅是劳作,更是对自然美好的享受和参与。"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远行的无奈。

最后两句“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表达了即便不能长久居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也不如能够到访一次。在这里,“君家白鹿洞”指的是朋友李十使君的家,而“闻道亦生苔”则是说连那里的路途都能长出青苔,显得分外亲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友人的深厚情谊。语言朴实而富有画面感,情感真挚而又不失文采,是白居易擅长的风格。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题故曹王宅

甲第何年置,朱门此地开。

山当宾阁出,溪绕妓堂回。

覆井桐新长,阴窗竹旧栽。

池荒红菡萏,砌老绿莓苔。

捐馆梁王去,思人楚客来。

西园飞盖处,依旧月裴回。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题洛中第宅

水木谁家宅,门高占地宽。

悬鱼挂青甃,行马护朱栏。

春榭笼烟煖,秋庭锁月寒。

松胶黏琥珀,筠粉扑琅玕。

试问池台主,多为将相官。

终身不曾到,唯展宅图看。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

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

素华春漠漠,丹实夏煌煌。

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

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

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

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

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

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

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

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

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

物少尤珍重,天高苦渺茫。

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

粹液灵难驻,妍姿嫩易伤。

近南光景热,向北道途长。

不得充王赋,无由寄帝乡。

唯君堪掷赠,面白似潘郎。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题遗爱寺前溪松

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

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

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

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

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

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

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

形式: 排律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