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

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

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

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

草木坚强物,所禀固难夺。

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

况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热。

强羸寿夭间,安得依时节。

形式: 古风

翻译

春天的节令有常规,清明时分油桐树才开始开花。
为何在这巴峡地区,桐花却在十月份盛开。
这不是自然规律的改变,确实是地域特点的不同。
地气与气候相反,季节的变化也颠倒了。
草木是坚韧的生物,它们禀赋的生长规律很难改变。
一旦风候有所偏差,荣枯之态就会失调。
何况我这北方人,难以忍受南方的炎热。
在健康、虚弱、长寿、短命之间挣扎,怎能顺应四季的变化呢?

注释

春令:春季的气候规律。
常候:固定的时节。
桐:油桐树。
始发:开始开花。
何此:为何在这里。
巴峡:指四川东部的三峡地区。
十月:农历十月份。
物理变:自然规律的改变。
信是:确实是因为。
土宜别:地方特色不同。
地气:地表的气候。
寒暄:寒冷和温暖。
生杀:生长与凋零。
草木:植物。
坚强物:坚韧的生命体。
所禀:所具有的特性。
固难夺:很难被改变。
风候:风向和气候。
参差:不一致, 偏差。
荣枯:茂盛与枯萎。
遂乖剌:于是变得不协调。
北人性:北方人的体质。
不耐:不能忍受。
南方热:南方的炎热气候。
强羸:强壮与虚弱。
寿夭:长寿与短命。
安得:怎能。
依时节:顺应季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不寻常的自然现象,即春天桐花在十月份开放,这与通常的季节规律相悖。诗人通过这个景象,触发了一系列对自然法则、地理环境以及个人情感的思考。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两句设定了正常的季节背景,而“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则揭示了异常现象。诗人通过“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表达了对这种自然变化的疑惑和接受。

“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进一步强调了自然规律的颠覆,而“草木坚强物,所禀固难夺”则指出了植物顽强生命力,不易被改变。然而,“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却揭示了即使是小小的气候变化,也足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

最后,“况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热。强羸寿夭间,安得依时节”则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人作为北方人,对南方的炎热感到不适,并因此而忧虑生命短暂,难以顺应四季更替。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时间和环境适应性深刻的感悟。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桐树馆重题

阶前下马时,梁上题诗处。

惨澹病使君,萧疏老松树。

自嗟还自哂,又向杭州去。

形式: 古风

浩歌行

天长地久无终毕,昨夜今朝又明日。

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

前去五十有几年,把镜照面心茫然。

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朱颜日渐不如故,青史功名在何处?

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

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

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

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

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

形式: 古风

留题郡斋

吟山歌水嘲风月,便是三年官满时。

春为醉眠多闭閤,秋因晴望暂褰帷。

更无一事移风俗,唯化州民解咏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病中友人相访

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

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

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

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

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

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