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州孝女

远我父母,事人父母。谁无父母,谁有父母?

少慕事亲,十年不字。长慕事亲,终身不字。

谓我女子,谓我男子。宛然孝子,宛然处子。

有父子伦,无夫妇伦。婴皃子后,惟此一人。

暮雨梨花,年年寒食。麦粥一盂,父母之侧。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绣州孝女》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性对父母的至孝之情。诗中通过对比“远我父母”与“事人父母”,揭示了孝女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与抉择。她面对着两种身份的认同——是作为子女的自己,还是作为他人的妻子,最终选择了后者,但她的选择并非出于对婚姻的渴望,而是出于对父母的深厚情感。

“少慕事亲,十年不字。长慕事亲,终身不字。”这两句诗表达了孝女自幼便以侍奉父母为己任,直至老去,从未考虑过嫁人之事。这种对父母的无私奉献,展现了孝女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

“谓我女子,谓我男子。宛然孝子,宛然处子。”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孝女比作孝子和处子,强调了她超越性别的孝行,以及在传统社会角色中的独特地位。

“有父子伦,无夫妇伦。”孝女虽然没有履行传统的夫妇之伦,但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却达到了极致的和谐与亲密,这正是她孝行的体现。

“婴皃子后,惟此一人。”这句话暗示孝女可能在晚年成为孤儿,只剩下她一人独自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进一步凸显了她对家庭的忠诚与牺牲。

“暮雨梨花,年年寒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哀伤而庄重的氛围,象征着孝女每年在寒食节悼念逝去的父母,寄托着对他们的深深怀念。

“麦粥一盂,父母之侧。”最后,孝女在父母身边吃着简单的麦粥,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她的生活简朴,更展现了她对父母的无尽关怀与陪伴,是对孝道最直接、最感人的诠释。

整首诗通过对孝女一生的描述,赞美了她对父母的至诚至孝,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行的重视与推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孝女的高尚品德和她所承载的家庭伦理价值。

收录诗词(56)

李邺嗣(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囊云大师山居

夫子邈然去,孤峰自辟门。

地容方丈洁,天护草堂尊。

风节千春见,行藏两世论。

荒荒西日下,梵磬肃朝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螺川晤黄交侯共谈家难感愤书怀(其二)

干戈满地接山城,所在流亡苦甲兵。

游子那堪天北望,孤舟应共雁南征。

俱传栾布收彭越,相对黄公哭阮生。

惆怅莫须论往事,岭猿已过第三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江行有饷予酒者

送酒荻花边,今宵醉晚烟。

隔灯分夜话,曲枕学枯禅。

暑气全归雨,潮痕半入天。

芦中人不尽,结社在渔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郑一作客

苔绣银刀佩古囊,鸡声勒马著衣裳。

挥杯满目皆朋友,乱世逢场即故乡。

断岸孤舟千里梦,晓天残月万家霜。

悲予独自看花后,春柳深深冷草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