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哭亡儿明道(其七)》。诗中以“一夕南禺桂”开篇,借用了南禺之桂的意象,象征着对逝去孩子的怀念与哀思。接着,“团团泣露华”描绘了夜晚露珠凝聚在桂花上的景象,暗喻孩子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以及父母内心的悲痛。
“芬芳终不实,摇落且无花”两句,表达了孩子虽有美好的品质和未来,却未能真正绽放生命之花,便已离世,留下父母无限的遗憾与思念。接下来,“兆梦曾何益,当门未可誇”则反思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即使梦中有所预感,也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更无法夸耀失去孩子的痛苦。
最后,“嘉名徒锡汝,吾母恨无涯”点明了主题,即使孩子拥有美好的名声,也无法弥补母亲无尽的悲伤与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对亡儿的哀悼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脆弱、亲情珍贵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