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学者陈献章所作的《读张地曹偶拈之作》,以禅宗拈花微笑的典故为引,表达了对学问与真理追求的独特见解。首句“拈一不拈二”寓意专注于一点,不贪多求全,强调专一的重要性。接着,“乾坤一为主”暗示大道至简,万物皆可归于一个核心原则。
“一番拈动来,日出扶桑树”运用象征手法,将拈花动作比作思想的启发,如同太阳从东方升起,寓意智慧的觉醒。诗人进一步阐述,真正的领悟并非刻意追求,而是“寂然都不拈”,即在静默中自然而然地得到。
“江河自流注”形象地描绘了知识和智慧像江河般自然流淌,无需强求。最后两句,“濂洛千载传,图书乃宗祖”提及儒家的濂溪、洛学,表达对传统学术源流的尊重,认为经典书籍是智慧的源泉。
整首诗通过禅宗的拈花故事,寓言式地传达了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专注、自然、尊重传统,从而达到“昭昭圣学篇,授我自然度”的境界,即获得内在的智慧和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