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禅宗高僧释慧空所作,名为《送化主(其五)》。诗中充满了深刻的禅理和对修行者的指引。
首句“昔人遣化曾垂示”,引出前人的教诲与启示,暗示了诗中的内容是对过往智慧的传承与反思。接着,“三步五步一蹙鼻”描绘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挑战,步步为营,每一步都需谨慎,如同紧闭的鼻孔,需要深呼吸以应对前行的艰辛。
“从缘入得即不无,七佛之仪殊未备”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的过程。通过顺应因缘法则,虽能有所得,但仍未达到最高境界,暗示了修行之路的无限性和追求的持续性。
“今日吉山分化人,岂在途中方瞥地”表达了对当下与未来的看法,强调了修行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地,而应是贯穿始终的持续过程。吉山分化人,意味着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不必拘泥于形式。
“千差一印靡有遗,万善同归宁自利”则揭示了修行的普遍性和内在价值。无论修行者采取何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我完善和利益,同时也惠及他人,体现了佛法的慈悲与包容。
最后,“不自利,非利他,家家门启通霄路,处处莲开火里花”总结了修行的真谛。真正的修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普度众生,如同家家户户开启通往光明的道路,即使在最炽热的火焰之中也能绽放出莲花,象征着在逆境中也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美好。
整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修行的精髓,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